>请加入我们。不必露面,不必署名,只需交出一段录音、一页日记、一枚粮票。
>我们承诺:永不销毁,永不泄露,永不遗忘。”
信件发出不到十二小时,服务器流量暴涨至平日的八十倍。全国各地陆续传来响应:山东一位老农寄来一张1959年的“低产户批斗大会”入场券;江苏一名护士交出母亲留下的一本护理笔记,记载了医院如何将营养不良患者列为“慢性病误诊”以规避上报;广东深圳的年轻人则送来父亲珍藏的侨汇券存根,证明当时海外亲属汇款买米竟需公安审批……
更令人动容的是,许多孩子也开始参与。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悄悄组织学生开展“家庭口述史”项目,二十一名学生提交了祖辈经历的访谈记录。其中一名初中女生写道:“奶奶一开始不肯说,后来哭了整晚,告诉我她姐姐是怎么被人从锅里捞出来的??她们以为那是野菜汤。”
大宝将这些材料分类归档,同时推动“春泥记忆中心”启动首个线下展览筹备工作。主题定为:“饥饿不是传说”。展品包括实物、音频、手稿复制品,以及互动装置??参观者戴上特制耳机后,将听到不同年代普通人讲述同一段历史的声音重叠交织。
然而,阻力也随之而来。
第六天清晨,两名身穿制服的男子来到驿站,出示了一份所谓“文化活动备案审查通知书”,要求暂停一切对外宣传及接待访客行为,理由是“可能存在传播未经核实历史信息的风险”。
大宝平静接待,全程录像,并依法要求对方出示执法证件与具体法律依据。对方语焉不详,最终悻悻离去。但当晚,网站主域名被屏蔽,微信公众号遭永久封禁,连快递公司也开始拒收寄往南锣鼓巷的包裹。
“他们在打信息战。”林小满咬牙,“一边封锁,一边放任自媒体炒作‘虚假苦难论’,说什么‘那时候大家都穷,哪有那么严重’。”
“那就换战场。”大宝早有准备,“启用备用域名,迁移至去中心化网络。把核心内容刻录成DVD,通过图书漂流、公益讲座、乡村电影放映等方式线下传播。告诉所有人:禁止访问的网页,才是最该看的。”
与此同时,他开始策划一项更大胆的行动??“百人口述直播计划”。
邀请一百位亲历者或其后代,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,通过加密直播平台同步讲述各自的故事。每人限时五分钟,全程匿名处理,背景统一为黑色幕布,只露出剪影与声音。
首场试播选在一个暴雨夜进行。第一位讲述者是一位八十四岁的老太太,住在四川大巴山深处。她从未离开过山村,也不会用手机,是由当地志愿者协助接入卫星线路的。
镜头中,她的剪影佝偻而坚定。她说:“我家七口人,死了五个。最小的弟弟饿得啃门槛,牙齿都掉了。爹娘把他绑在床上,怕他吃土中毒。可最后还是没熬过去……那天晚上,娘抱着他的尸体坐到天亮,一句话没说,第二天就跳了崖。”
直播间瞬间涌入十万观众,弹幕刷满“听见了”“记得你”“对不起”。
第二位是一名退伍军人的儿子,他播放了父亲临终前的录音:“我爸是粮食保管员。他说那一车车麦子运进城,领导说‘宁烂库里,不放饥民’。他一辈子喝酒,喝到肝硬化,每次醉了就跪在地上磕头,喊‘我对不起老百姓’。”
第三位是一位研究党史的学者,匿名发言:“我查过内部档案,1959年至1961年,全国共减少人口约四千万。这不是‘三年困难时期’,这是一场人为灾难。但我们至今不敢直呼其名。”
那一夜,上百万人在线守候,海外转播平台一度崩溃。尽管信号多次被干扰中断,但每一次恢复后,观看人数都在攀升。
几天后,一封匿名信出现在驿站门口。没有署名,也没有邮戳,像是被人亲手塞进门缝的。里面只有一张纸条,字迹工整:
>“你们做得对。我也曾是共谋者之一。1960年,我是县委宣传干事,奉命修改灾情报告,把‘饿殍遍野’改成‘群众情绪稳定’。这些年,我烧过多少文件,也烧不尽良心。
>若你们需要证词,请到河北保定莲池区解放路127号找一位卖糖葫芦的老人,他曾是县委打字员,知道所有被删改的文字原貌。
>??一个悔恨终生的老党员”
大宝盯着这张纸条良久,终于拿起电话:“小满,准备出发。这次,我们要让忏悔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。”
雨还在下。
南锣鼓巷的石板路上,积水映着昏黄的路灯,像一面破碎的镜子,照见过去,也映出未来。
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,有人正在下载一段音频,有人正读着一封泛黄的家书,有人把孩子的蜡笔画贴在冰箱上,对孩子说:“这是我们该记住的事。”
大宝合上笔记本,写下今日最后一行记录:
>“当沉默开始崩塌,回声便是觉醒的起点。我们仍在路上,但已不再独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