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哉小说网

悠哉小说网>剑宗外门其声喵喵然 > 第363章 不速之客(第2页)

第363章 不速之客(第2页)

南方一座破庙中,一位瞎眼说书人正讲到《焚剑案》段落,忽然扔掉拐杖,仰天长啸,手中破扇竟化作一柄短剑,冲天而去!

西北边陲,一名牧羊少年在雪地中挖出半块残碑,上面写着“忠魂不灭”四字,他含泪捧起,高举头顶,霎时间风雪凝滞,一道剑意自地底冲霄而起!

中原某座小镇,一间私塾里,十几个孩童齐声背诵《真言录》,声浪汇聚,竟在空中凝成一道虚影,赫然是当年明理书院山长的模样!

“看到了吗?”宋宴立于风中,声音穿透雷霆,“你们要毁的,不止是一座碑。你们要压下的,是千万人的心声。”

无相盘膝而坐,精血再度渗出指尖,在地上补全往生阵最后一笔。他面色苍白如纸,却笑意温和:“诸位亡魂,请借我一刻光阴??让我替你们,说一声‘我在’。”

梵音再起,这一次不再是低吟,而是浩荡长歌,直贯九幽。整片大地开始共鸣,堕天崖底的裂缝喷涌出无数灰白魂影,尽数汇入水晶碑。碑体光芒万丈,竟在夜空中投下一道巨大光影,覆盖整个西境,宛如一轮新生的太阳。

九名靖安使终于色变。

他们发现,自己引动的天雷,竟无法再靠近碑身十丈之内。每一寸土地都在抵抗,每一块碎砖都在低语,甚至连风,都成了守护者的剑刃。

“撤!”首领咬牙下令。

可迟了。

沈知微突然起身,展开竹简,高声诵读:“**贞元七年,南宫昭明代兄赴死,守誓火不灭……**”

她每念一个名字,碑上便有一道金光射出,直指某位靖安使。九人接连被光束锁定,体内竟浮现出陌生记忆??那是他们祖先的片段:有人曾是史官助手,因不肯篡改记录被贬为奴;有人祖父是剑宗外门弟子,死于冤案却无人申冤……

“不……不可能!”一名镇抚使抱头嘶吼,“我家世代效忠朝廷,怎会……”

“因为你忘了。”南宫萤冷冷道,“你们的先人也曾反抗过。只是后来,你们选择了遗忘。”

秦忘年拄拐上前,将铜牌“一?七”轻轻放在沈知微手中:“现在,你是正式的史官了。这支笔,交给你。”

沈知微深深吸了一口气,转身面向水晶碑,提笔蘸墨,在竹简末尾添上新的一行:

**靖安司第九代镇抚使共九人,于西历元年腊月初七,兵临书院,欲毁言碑,终败退。其中三人觉醒先祖记忆,当场弃职归隐。余者返京复命,然心已动摇。**

写毕,她将竹简重新卷好,放入一只陶罐,埋入碑下。

“历史不会立刻改变。”她说,“但它已经开始转弯。”

数日后,朝廷果然派出大军围剿,可当三万铁甲抵达书院时,却发现那里已空无一人。唯有那座水晶碑巍然矗立,碑前插满来自四方的毛笔??有竹制的,有铁铸的,甚至有用断剑磨成的笔杆。每支笔上都刻着一个名字,一张遗言,或一句誓言。

军队试图推倒石碑,可无论用多少炸药、法器、人力,碑身始终不动分毫。最后一名将军亲自上前,伸手触碰碑面,瞬间泪流满面??他看见了自己的父亲,那个被官方宣布“病逝”的御史大夫,原来是在狱中被毒杀,只因上奏揭露皇室私炼人丹。

当晚,他率军撤离,并下令封锁消息:“此地不宜驻兵,上报称……疫病流行。”

与此同时,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一种新习俗:每逢初七,百姓会在自家门前挂一支笔,或在窗台放一页纸。孩子们上学第一课,不再是背诵《圣谕广训》,而是听老师讲述“言碑”的故事。

更有甚者,一些偏远山村开始自发重建书院,取名“明理分院”。教书先生们不再惧怕文字狱,大胆教授被禁典籍。他们说:“宋宴说过,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,他们就永远赢不了。”

一年后,春雷初响。

一名少女徒步千里,来到言碑之前。她身穿粗布衣裳,手里抱着一本手抄的《失语录》,膝盖磨破,脚底流血,却始终不曾停下。她在碑前跪了三天三夜,只为等一个机会??见宋宴一面。

当宋宴终于出现时,她抬起头,眼中含泪:“我爹是岭南县令,因上报饥荒实情,被革职下狱,三年前死在牢中。临死前,他让我来找你,说……你会让世人知道他是清白的。”

宋宴沉默良久,然后牵起她的手,带她走到碑侧一面新砌的石墙上。

“名字还没刻完。”他说,“你父亲的,也会在上面。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