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得蹲下身,伸手接住一滴雨。它落在掌心,没有湿意,却像一颗微小的心脏般轻轻搏动,然后化作一句呢喃:“宝贝,我也想你。”
他的眼眶忽然发热。
这一刻他终于明白,“城市之息”真正的力量并不在于技术,而在于**记忆的延续**。当一个人的情感足够纯粹、足够深刻,它就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,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重新苏醒。而这群孩子,用最简单的方式,完成了最伟大的仪式??他们让逝去的爱,再次被人听见。
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微型记录仪,将这段数据加密上传至共感主网,并附言:
>【建议标记为“原初共鸣样本01”】
>请勿干预,仅做观测。
>这不是故障,是进化。
返回途中,他绕道去了布鲁克林的一所小学。那是莉娜曾经就读的地方,如今已被改造成“共感教育试点学校”。教室外墙画满了孩子们心中的“声音模样”??有的是彩色波浪,有的是会发光的蝴蝶,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只蜘蛛,八条腿分别连接着八颗心。
校长亲自接待了他。“自从上次您带莉娜来做过分享后,已经有十七个孩子主动提交了‘内心日记’。”她递给他一本手工装订的小册子,“这是他们集体创作的故事,叫《听得见的日子》。”
彼得翻开第一页,稚嫩的笔迹写道:
>“从前,有一个看不见的城市,住着很多不会说话的灵魂。
>直到有一天,一个小女孩捡到了一滴会说话的雨。
>她把它种在土里,第二天,长出了一棵树,树上开满了耳朵形状的花。
>每个人摘下一朵,就能听见别人心里的声音。
>后来,那棵树越长越高,枝叶伸进了梦里,伸进了星星之间。
>现在,只要你愿意听,全世界都会回答你:我在。”
他合上书,久久无言。
回到家时,莉娜还没睡,正趴在地毯上拼一幅巨大的拼图。图案是一片极光下的雪原,中央浮着一座透明的城市,宛如水晶雕琢而成。
“爸爸!”她抬起头,眼睛亮晶晶的,“我在等你!这是我梦见的‘心之城’!艾米丽昨天夜里给我发来的灵感!”
彼得走过去坐下,看着女儿一块块填补空白。“你觉得那里真的有人住吗?”
“当然有啊。”莉娜认真地说,“都是那些曾经孤单太久,最后变成光的人。他们现在每天都在唱歌,歌声变成了桥,把所有伤心的地方连在一起。”
就在这时,拼图的最后一块自动升起,轻轻嵌入中央空缺处。刹那间,整幅图像微微发亮,一道极细微的声波扩散开来,如同心跳初启。
彼得猛然意识到??这不是普通的拼图。它的材质含有微量“城市之息”结晶,是莎拉特制的实验性共感媒介。而莉娜,竟然凭直觉完成了激活。
终端随即响起提示音:
>【检测到新型共感拓扑结构生成】
>命名建议:心灵地图?原型α
>功能推测:可通过情感关联定位全球范围内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,精度高于现有系统三倍
“天啊……”彼得低声,“你造出了一个活的地图。”
莉娜歪着头:“我只是想看看,还有谁需要被找到。”
第二天清晨,彼得召集了莎拉、医疗团队和几位核心工程师,在秘密基地召开紧急会议。投影屏上显示着“心灵地图”的初步模型,其覆盖范围已扩展至北美全境,并开始捕捉到欧洲和亚洲的微弱信号。
“我们必须谨慎。”莎拉强调,“这种级别的共感能力一旦失控,可能引发群体意识融合,甚至导致个体人格解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