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可轻动!
不少人注目于齐衡、吴中复、邓绾三人,暗自摇头。
齐衡,还是太直了,也太嫩了!
一样都是劝谏,吴中复、邓绾俨然都是更为“柔和”一些。
既有劝谏之意,也并未将路真的堵死,尚有挽回余地。
究其缘由,主要有二:
一则,官家性子强势,不太好劝。
凡事都讲究对症下药,劝谏也是同理。
君王的性子不一样,劝谏方式自然也得不一样。
吴中复、邓绾二人都是宦海为官几十年的老狐狸,最是擅长察言观色。
官家性子强势,两人自是不太敢违逆圣意。
二则,涉及官家御驾亲征,就算是真要劝谏,也轮不到御史台和谏院。
这种涉及君王御驾亲征的大事情,就算是真要劝谏,其主力也注定是大相公和几位内阁大学士。
御史嘛,老老实实的混点“参团率”就行。
也唯有齐衡一样的“傻子”,才会半点不考虑触怒君王的后果。
丹陛之上,赵策英淡淡向下望去。
一连着三位御史劝谏,持反对态度,声势不小。
但,赵皇帝根本半点不慌。
一则,大相公是“理解”他的志同道合之人。
二则,内阁已经达成了意见一致。
就在江昭宣布皇帝要御驾亲征的那一段时日,几位内阁大学士都已相继入宫有过劝谏。
其后,自然是劝谏无果。
几位大学士都是“识时务”的人,自然是知晓官家的性子,也就没有过度劝谏。
大相公支持,内阁达成一致意见,皇帝态度坚决!
三者合一,谁能阻挠?
谁敢阻挠?
既是如此,赵皇帝自是稳若泰山,岿然不动。
这就是实权君王,君相合力的底气!
当然,纵观史书,也唯有如此,有望实现大一统!
注视了两眼,赵策英不急不缓的说道:“遍观青史,也不乏御驾亲征的君王。”
“且不说一扫六合的秦始皇,拓土安边的汉武帝、缔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,就算是自太祖皇帝以来,御驾亲征也并不鲜见。”
不少人都有一个误区,认为古人心目中的秦始皇、汉武帝都较为偏向于“负面”,乃是实打实的昏君、暴君,不配居于千古一帝。
但实际上,自从汉代的贾谊、司马迁以来,就已经有人认可了秦始皇的功绩,更有“海内为一,功齐三代”之说,将秦始皇与夏商周三代圣王并列。
汉武帝也是一样的状况,都是偏向于“罪在当代,功盖千秋”的形象。
特别是从唐代以来,“大一统”功绩的地位就已经偏向于独一档,关于秦始皇、汉武帝二人的主流声音就已经渐渐更替为了“开创之功”,不乏有人批判二者为暴君,但关于“大一统”奠基地位,基本上是普遍认同。
暴君归暴君,千古一帝归千古一帝,两者并不矛盾!
赵策英继续道:“自太祖皇帝立下基业以来,太祖皇帝、太宗皇帝,就连真宗皇帝,也都有过御驾亲征的经历。”
“自大相公变法革新以来,国力日益强盛,却有蛮夷挑衅不断,不服王化,朕欲御驾亲征,鼓舞士气,有何不可?”赵策英一拍木案,重重叱道。
“不可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