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哉小说网

悠哉小说网>剑宗外门百度百科 > 第366章 乱战(第2页)

第366章 乱战(第2页)

当晚,众人在碑林旁搭起帐篷,燃起篝火。食物不多,只有粗粮饼和野菜汤,但气氛却异常炽热。有人朗读新发现的遗书,有人分享寻访经历,还有盲文学者逐字讲解《无声史》的内容。当说到某地官员强征民女充作“贡品”时,全场寂静无声;而当提及一位七岁孩童背出整篇《焚书令盟誓文》时,掌声雷动。

青年学者坐在角落,默默翻阅那本《民间证言集》。翻到最后一页,他怔住了。

那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,字迹娟秀而熟悉??是他母亲的笔迹。

>“儿:若你看到这张纸,请记住,你父亲不是叛国者。他是最后一个敢在朝堂上说出‘北方饥荒非天灾’的人。他们把他推下城楼时,手里还攥着奏折。我不敢葬他,只能把他的衣冠缝进你的襁褓。你要活下去,要读书,要替他说完那句话。”

泪水滴落在纸上,晕开了墨迹。

他终于明白,为什么母亲从小教他背的不是《圣谕广训》,而是《启智歌》;为什么每逢雨夜,她总望着北方喃喃自语;为什么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:“别让他们……把名字擦了。”

他站起身,走向水晶碑。

掏出随身携带的炭笔,在碑基附近的石板上写下第一行字:

>**李承业,字明远,贞元十七年进士,因谏言获罪,殁于西华门城楼。其子李思源,曾任内廷誊录,晚年悔过,助传《余音录》。其孙李承恩,今日立誓,续笔不辍。**

写完,他跪下磕了一个头。

紧接着,第二个声音响起。

是那个曾听见爷爷声音的女孩,她也在旁边石板上写道:

>**苏婉儿,岭南苏氏之后。先祖苏衡,因撰《盐政弊案疏》遭凌迟。家族隐姓埋名百年,今愿复姓归宗,执笔为祭。**

然后是第三个、第四个……

林素娥看着这一幕,眼角湿润。她拿起拐杖,在地上重重一顿:“从今天起,这里不只是纪念之地,更是学堂。我们要教孩子们识字,更要教他们分辨真假;我们要编史,也要造剑??笔就是剑,墨即是血!”

风雪之中,灯火摇曳,数百支笔同时落下。

千里之外,西北边关的一座军营里,一名老兵正教孙子写字。孩子才六岁,握笔还不稳,却认真地一笔一画写着:“人不能忘本。”老人看着看着,忽然老泪纵横。他想起三十年前,自己也是这般被父亲教会这句话,而父亲,则是从祖父口中得知??那位祖父,正是当年参与焚烧明理书院的士兵之一,临终前跪在佛前七日,只为忏悔那一把火。

与此同时,东海渔村的祠堂中,族老正在主持仪式。十八名年满十六岁的少年依次上前,每人领取一支特制毛笔??笔杆由沉船古木制成,笔头用海鸟羽绒与烈士鬓发混合而成。他们在族谱上签下名字,并宣誓:“宁可断骨,不失一言。”

而在王城深处,新任真相馆主事正在审阅一份密报:南方某县令试图销毁一批民间手稿,结果当晚家中突发大火,所有账册文书化为灰烬,唯独那批禁书完好无损,整齐摆放在厅堂中央,上面压着一张纸条:

>**你以为你在烧书?不,你在点灯。**

他合上报告,长叹一声,提笔批下四个字:“存档,公示。”

时间流转,冬去春来。

又一年清明,言城迎来最盛大的一次集会。来自九州各地的守誓人齐聚碑林,带来新整理的史料共计三千余卷。沈知微虽已仙逝多年,但她的雕像立于碑侧,手持书卷,目光温和而坚定。南宫萤的铃铛剑被铸成铜钟,悬于高台,每逢朔望鸣响三声,象征“不忘、不惧、不休”。

这一天,青年学者李承恩正式宣布启动一项浩大工程:**《万民书》编纂计划**。

“我们不再依赖单一文本,不再寄托于某一块碑或某一个人。”他在万人面前说道,“我们要让每个普通人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??无论你是农夫、匠人、商贾还是罪囚。因为历史不该只是帝王将相的家谱,而应是亿万人呼吸与呐喊的总和。”

计划启动当日,第一份投稿来自一位八十岁的洗衣妇。她不识字,由孙女代笔:

>“我娘说,她六岁时看见官兵砍了我爷爷的头,因为他说‘皇帝不该修陵墓饿死百姓’。我记住了。我也让我女儿记住了。现在,轮到我说出来了。”

稿件投入特制的“言箱”中,随即被送往抄录坊,将由专人誊写十份,分送十地保存。

从此,每年清明,言城都会收到数以万计的来信、手稿、录音竹简甚至画册。有人讲述家族世代守护一口古井的秘密,井底埋着百年前起义者的遗书;有人寄来祖传药方背面隐藏的密信,揭露某位“清廉大臣”的贪腐证据;更有边疆战士在战壕中用刺刀刻下阵亡同袍的真实姓名,附言:“请告诉他们的父母,他们不是无名之辈。”

而那块水晶碑,也在岁月中悄然变化。

它的表面不再仅限于镌刻死者之名,而是开始自动浮现新的文字??每当有人完成一次重要的书写或见证,碑上便会多出一行流动的金线,宛如星辰轨迹。人们说,那是灵魂在说话;科学家则认为,这是一种尚未破解的“记忆共振现象”。但无论解释如何,事实只有一个:**只要还有人在写,碑就不会沉默。**

许多年后,当星际航船首次掠过地球遗迹,AI探测器传回的画面中,最清晰的建筑不是皇宫,不是长城,而是一座小小的石碑林。系统分析其周围磁场时,意外捕捉到一段反复循环的音频信号,经解码后呈现为无数人声叠加的低语:

>“我记得。”

>“我们记得。”

>“永远记得。”

而在遥远的未来课堂里,教师指着全息投影中的水晶碑问学生:“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‘记忆’?”

一个小女孩举手回答:“因为忘记,等于第二次杀死他们。”

教师微笑点头。

窗外,春风拂过原野,吹动一片新生的剑形林。叶片沙沙作响,如同千万支笔,正在纸上疾书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