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一个贼喊捉贼。黛玉冷笑,她本来就不喜欢戴维对她咄咄逼人的样子,现在她又对戴维的印象又坏了几分。
转念一想,黛玉觉得法拉第也是倒霉了些,先是被英国科学界赶出去,后来灯泡的推广在德国又屡屡碰壁,还是她这个法兰西王室出手相助,还不至于落魄至此。
戴维的话或许不可信,但黛玉也不会只听法拉第的一面之词。
她开始给奥斯汀写信,想让她留意一下英国科学界的消息,虽然奥斯汀并不大关注科学,但从伦敦打探些科学相关的消息也不难。
灯泡在窗边上闪烁,黛玉心下思索,心中也慢慢有了主意。
在东方的永竹园,搬出贾府后。黛玉要面对第一个问题,如何养活整个园子。
黛玉知道自己的小金库不是无穷无尽的,她的银子总有会用完的一天。
黛玉是一个很有危机意识的人,虽然现在的她资金充足,很长一段时间是不会缺银子的,但她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增加自己的收入。
这几日她一直在筹备入园的各种事宜,比如添置家具,打点前来祝贺的官宦之家的小姐,花钱都是是必不可少的。
但如今黛玉已经搬出贾府,她是不可能再向贾府要钱的。虽然黛玉出身名门望族,但大部分家产已经不再她手上,因此除了灯泡给她带来的收益,她也没有别的收入。
而贾府可以依靠庄子的买卖和进贡,还有宫中发的银子,这些黛玉在搬出贾府后是不可能再享受到了。
黛玉并不后悔搬出去,虽然她生活来源少了贾府的那份银子,但她也不用再受下人们的那些难听的话语。这对她来说,这日子舒心许多。
眼下黛玉思考她怎么能增加收入来源,她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也会因银子发愁。
她有些自嘲地摇摇头,黛玉虽然身为鸿胪寺的官职,但俸禄也没有比在贾府时多多少。
鸿胪寺的大部分官员都算不上京城的富贵人家,因此宫中发下的俸禄足够养活他们一家人。
但黛玉身为名门世家,排场和身份是不可能会跌下去的。未来的黛玉身边至少还得添上个丫鬟,还有十几个侍卫和小厮,这些都是需要许多银子,光靠鸿胪寺那点收入是不能够。
于是雪雁提出可以把从林府带来的东西拿出去当,黛玉想都没想就拒绝了。那些林府拿出去的东西对她是有纪念意义,不到万不得已,她是不会把东西当出去。
黛玉想起她在欧洲的谋生手段,或许她也可以继续在东方使用。但和欧洲相比,这里是不可能接受女子的文学作品。
但黛玉不会放弃,她打算仿制欧洲的印刷机,自己出版买卖报刊,不用再看旁人脸色。
第65章
黛玉所处的朝代的风气并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如此开放,她在去法兰西之前,是不知道什么报纸之类的东西。
后来她虽然留意到东方的报纸,大多数并不在民间门流传,即使身为官宦之家的小姐,她也没有看到类似于报纸的东西。
直到她在鸿胪寺中才找到一些小手册的东西,但温城说这些都是皇宫里送出来的,目的是向他们这些官职宣传一些皇上的决策,而不是像法兰西的报纸带有娱乐性和引导性的作用。
黛玉这才发觉报纸这东西在东方并不流行,因为民间门识字的人也不算很多,普通人的大部分人的娱乐活动都是以戏剧为主,或有钱的人家不仅可以看戏剧,也可以看些话本和小说。
黛玉平时就从宝玉那边拿到不少小说,但小说和报纸不同,报纸是有时效性的,而小说却能年年流传。
她知道是因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缘故,对于大部分人,印刷成本比较高。
像报纸这种过几天内容就会换一次,如果使用雕版印刷来印刷报纸,这雕刻最多也就只能用几次。
而活字印刷则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门去排版,因此报纸这种形式的书籍是不可能会流传开来的。
因此在东方,更多的出版商愿意去印刷那些经久不衰的小说作品。幸而黛玉在西方见识过改良的印刷机,当然她还得慢慢筹谋。
或许报纸的缺少,对黛玉来说也不是件坏事,至少现在的她可以尝试利用西方模式的报纸在东方增加自己的收入。
回到欧洲,黛玉便写信给的奥地利公主安娜,她作为维也纳的报社社长,对于报纸的发表流程应该十分熟悉,黛玉打算先向她请教一些,以此方便在东方发表报纸。
黛玉走到耶拿的小镇上递出信件时,发现奥斯汀已经给她回信,奥斯汀并没有从伦敦打探出什么科学家盗窃的消息。
相反奥斯汀以自己敏锐的感觉,在信中询问黛玉为何要让她做此事情。
黛玉知道奥斯汀难以应付,只得如实在回信告知法拉第和戴维之间门的事情。
她在信中表示,或许这两位天才科学家之间门的矛盾是个极好的小说切入点。现在黛玉的小说之路并不顺利,至少她没有像奥斯汀那样源源不断地蹦出不少灵感。
但在诗词方面,黛玉可谓是更上一层楼,她的第二部山海集已经从巴黎传到伦敦以及柏林,引起不小的反响。
耶拿大学的教授已经花了一节课来分析黛玉的诗歌,她在上课时,尽管黛玉明知自己的诗词的本意并不是如此,但她也没有直接站起来指责教授的看法。
黛玉的脸庞上只是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,双手支撑着脸颊,默默看着教授把自己的诗集吹得天花乱坠。
奥斯汀作为喜好读书的女孩,自然也没有错过安尼的两部诗集,但比起旁人的吹捧,奥斯汀显然冷静许多,只是评价诗集略微新鲜,技巧尚可。
对于奥斯汀的批评,黛玉也是持平和的态度,至少在她眼中,也就只有奥斯汀不跟风的态度,能指出她的作品的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