剩下的,不是年纪小,就是长的普通,或者有几分病态。
方老二过去,也犯了心软的毛病,买了一对儿染了风寒的小姐妹,还有三个八九岁的。
连牙婆都说这样的孩子没什么大用,只能浪费粮食养着。
方老二就道,买回家拾掇庄园的院子,也不是大活计。
众人就知道,方家实际是想多救几个小姑娘了。
就是牙婆都偷偷嘱咐小姑娘们,遇到好人了,一定珍惜。
九个小姑娘一同住进了百瑞院,同陈武三家一个锅里吃饭。
有病的喝药,没病的多吃饭,几日功夫就恢复了几分精神。
没人打骂,朱嫂子和朱红,陈安媳妇儿等也是和气的,没少给他们讲主家的好,慢慢,小姑娘们就越发活泛了。
延续花一他们的取名习惯,九个小姑娘,也得了新名字,朵一到朵九。
陈老夫人那里不需要,魏先生的一枝春和孙老先生的玉容院儿,就分给了朵一和朵二。
平日帮忙端个饭菜,打扫卫生和洗衣衫之类。
其余从朵三到朵九,也是一人负责一个院子。
花期时候忙碌,随时互相支援。
这般忙下来,安排妥当,天上也落了雪。
而大半流民也被安排去修了水渠,一日两餐,吃不饱也饿不死。
当然干活儿也可以磨磨洋工,县衙的意思很简单,有活干,别闹事。
城里的大户人家“响应”县令的号召,你家修个院子,我家挖个池塘,也是帮忙分担了一些。
百姓们更是捐了不少袄裤,后期不够用,县衙出了一点儿银子,半买半送了一批。
这般勉强算是把所有流民都穿暖了,老弱病残冬日在庙里的大炕上,也不至于冻死。
天灾之下,活命就好,没人奢望更多。
天气一日比一日冷,眼见冬月尽了,就进了腊月。
往年这个时候,正是热闹,家家户户都要进城买年货儿。
再穷的人家也要给闺女扯二尺花布,给老人买包点心,给孩子买半斤芝麻糖。
可惜,今年因为城里城外随时可见的流民,因为家里顿顿红薯土豆,让所有人都有些发蔫。
没心思准备过年,也舍不得那个银钱。
方家倒是不缺银子,也有足够的粮食,但这样的大环境,总不好太出格。
村里大半人家因为春日的流言,还有方家明里暗里多嘱咐,都是没少种红薯和土豆,也存了一些粮食。
但也有人家过日子懒散,不上心,该干活的时候不干活儿,这时候就彻底傻眼了。
先前还好,这个月已经有八九家来方家大院儿借粮食了。
方老汉虽然看不长这样的懒货,到底不能看着他们饿死。
于是,一家二十斤苞谷面,约定明年秋日还。
村里人知道,私下也是没少说闲话儿。
这几家人知道丢了脸面,但饿肚子比丢脸更可怕。
小雪又下了两场,大年就到了。
方家今年最不缺的就是鸡了,鸡架里,下蛋母鸡九百只,不下蛋只吃饭的公鸡还有三百只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