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哉小说网

悠哉小说网>3q为变法 > 第251章 王小仙的君主立宪设想(第1页)

第251章 王小仙的君主立宪设想(第1页)

“君主立宪?这可当真是……是……官家,这难道是王介白主动与您坦诚的么?”

大概翻看了一下,司马光对于这个君主立宪却居然并没有什么暴跳如雷,大骂王小仙大逆不道的想法,反而还认真地分析了起来。

。。。

秋去冬来,东京城外的汴河结了一层薄冰。漕船停运,码头冷清,唯有皇城内灯火通明,夜夜不息。赵昭自西北归来后,性情愈发沉静,每日辰时必至文德殿旁听政事议论,午后再入翰林院读书习礼,晚间则闭门批阅各地奏报摘要。他不再只是那个被精心雕琢的储君,而开始以自己的目光审视这个庞大帝国的肌理与裂痕。

江宁公察觉其变化,心中欣慰,却也暗生忧虑。他在私邸书房中独坐良久,提笔写下一封密信,遣心腹送往兴庆府:“王夫人台鉴:皇子归京三月,言行皆循仁道,然眉宇间渐有忧色。恐已感知朝局之重,非稚子所能承。望夫人修书一封,不必训诫,但述寻常琐事,如花开花落、孩童嬉闹之类,或可慰其心神。”

信使星夜兼程,半月后返程带回一纸素笺。王小仙并未多言,只写了几行字:

**“庭前紫菀开了,是你小时候最爱摘的那种。学堂有个孩子叫阿昭,总爱把算术题念出声,听着像你在背《千字文》。昨夜下雨,我梦见你跑进雨里踩水坑,回头冲我笑??醒来听见檐下滴水,也笑了。”**

江宁公读罢,久久凝视窗外残雪,终将此信转呈赵昭。那夜,少年皇子在灯下反复展读,指尖轻抚纸面,仿佛能触到南城小院的春风。他提笔欲复,又觉千言万语无从说起,最后仅回一句:

**“儿亦常忆踩水之声。”**

这短短五字,竟让王小仙展颜良久。她将回信贴身收藏,每日晨起诵读一遍,如同一种无声的祷告。她知道,那孩子没有忘记自己是谁,这就够了。

而朝廷之中,风浪正悄然汇聚。

科举改革虽初见成效,但阻力日增。旧族子弟屡试不第,怨气沸腾。御史台接连上疏,称“西北杂流窃据要津,败坏士风”,更有礼部老臣当廷痛哭:“祖宗之法不可轻变!若任此风蔓延,百年之后,宰相皆出自牧羊奴矣!”

赵顼不动声色,反命户部调出三年税赋与军需账目,令两府大臣共议:“尔等所忧者何?是怕寒门掌权,还是怕自己无能?”

数据赫然在册:西北籍官吏经手之地,赋税征收率提升两成,贪腐案发率下降六成,屯田开垦面积翻倍。就连最保守的参知政事也不得不承认:“彼辈确有实务之才。”

然而,真正的较量不在朝堂,而在民间。

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在河北爆发,百姓传言系“西夏巫蛊”所致,矛头直指王小仙与赵昭。街头巷尾流传童谣:“宋婢抱狼入宫门,血洗东京断龙根。”数座城池发生骚乱,有人焚烧学堂,砸毁铁轨标识牌,甚至冲击驿站,阻断官道。更有一批江湖术士借机煽动,宣称“真命天子尚未现世”,鼓动民众迎立所谓“李唐遗脉”。

江宁公下令封锁消息,同时启动“皇子安保总局”全部力量。天网密探迅速渗透各州县,查明幕后主使竟是辽国细作联合部分失势宗室,利用饥民情绪制造动乱。他奏请赵顼下诏:

**“凡参与暴乱者,若持械伤人,依法严惩;若仅为随众起哄,罚修铁路百尺,免于牢狱。”**

另派医官携药北上,并亲自撰写《防疫十策》,刊印万册沿路散发。其中第一条便是:“疫非妖术,乃病气相染,洗净双手、隔离病患即可防之。”

赵昭主动请缨,愿亲赴疫区巡视。赵顼起初不允,江宁公却道:“非常之时,须行非常之举。陛下若始终藏之深宫,则天下永不知其勇。”

最终,皇帝点头,但加一道严令:**“不得近病患三步之内,每夜须焚香净衣,由太医查验方可安寝。”**

于是,在一个寒风刺骨的清晨,赵昭率队出发。沿途所见,尽是荒村闭户、饿殍横道。他命随行粮车开仓放粥,又令工部随员绘制地图,标记每一处疫情重灾区。至定州时,一名垂死老妇被人抬出,哭喊着要见“天家血脉”。赵昭下车亲往,隔着竹帘问道:“阿婆有何心愿?”

老人颤抖着说:“听说皇子仁孝……求您替我们向官家带句话??不是我们想造反,是我们快饿死了……”

话未说完,气息已绝。

赵昭伫立良久,忽然脱下锦袍,覆于尸身之上。随行官员惊骇欲阻,他却平静道:“她比我年长几十岁,本该享孙儿绕膝之乐,却死于流言与饥饿。若连一件衣裳都不肯给,我还配穿这件龙袍纹饰吗?”

当晚,他写下《北巡记》,直言“民乱之源,不在愚昧,而在官怠”。并建议设立“灾情直奏制”,允许地方低阶官吏越级上报紧急事务,无需层层审批。赵顼阅后沉默整日,终批:“准。另赐赵昭‘监国副玺’一枚,遇重大民生危机,可代朕签发急令。”

消息传出,朝野震动。保守派私下讥讽:“七岁入宫,如今不过十龄,竟已有专印?岂非僭越!”

江宁公闻之冷笑:“昔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,尚知‘君无戏言’。今我主幼而明,贤而断,尔等却以年龄量人,岂非欺天下无人?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