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哉小说网

悠哉小说网>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笔趣阁 > 第二百七十六章 九族(第1页)

第二百七十六章 九族(第1页)

“我也可以忠于太子啊。”

安国侯王辟方如是说道:“如果世侄儿愿意在上君面前美言几句,我愿意弃暗投明,私兵、钱粮,当如数奉予朝廷,而那五百金,则为世侄儿的犒劳。”

“世叔糊涂啊,您死了,私兵。。。

海面如镜,晨光将渔船的影子拉得细长,像一道不肯消散的疑问。那面旧旗在微风中轻轻鼓动,油漆剥落处露出底下更早前写过的字迹:“服从即安全”??如今已被粗暴涂改,仿佛一场静默的起义。少女站在礁石上,手中玻璃管微微发烫,X-513的标签在阳光下泛着冷蓝光泽,像是某种活物在呼吸。

她没有立刻打开它。

远处,破冰船“问渊号”停泊在浅湾,船身斑驳,甲板上堆满了从南极带回的设备与数据芯片。科研组正连夜分析校准锚点的扫描图谱,发现其内部结构呈现出一种非欧几里得拓扑形态,空间自我嵌套,如同无限回环的镜子。最诡异的是,所有测量仪器在接近核心三米范围内都会出现时间延迟现象??不是误差,而是真实的时间流速变慢。有学者提出假说:这东西并非存在于“现在”,而是横跨多个可能性的时间切片之间,只在文明濒临思想窒息时才被“观测”到存在。

“它不是机器。”一位神经语言学家在日志中写道,“它是‘问题’本身凝结成的实体。”

少女低头看着掌心的玻璃管,忽然想起烬曾在《迟疑录》手稿边缘写过一句话:“当怀疑成为群体本能,新物种便已诞生。”那时她以为是隐喻,现在却感到脊背发凉??X-513标注的“集体意识残留态”,是否正是人类千万次低声自问所凝聚出的第三种生命形式?既非血肉,也非代码,而是信念崩塌与重建之间的震荡波本身。

她转身走向灯塔遗址,X-7幼苗紧随其后,根系在沙地上划出银色痕迹,宛如自动书写的预言。昨夜全球屏幕闪现的那句话??“你今天,问了一个让自己不舒服的问题吗?”??仍在持续发酵。东京地铁站内,一名公务员突然停下脚步,在安检机屏幕上写下:“我为何从不质疑加班制度?”随即被安保带走,但监控录像被人截取上传,配文:“他问了,所以他存在。”

巴黎一所小学的课堂上,孩子举手提问:“老师,如果所有人都同意一件事,那还用讨论吗?”全班陷入沉默,十分钟后,孩子们自发组织了一场无结论辩论会,主题是“沉默是不是一种谎言”。

而在协理会总部地下七层,一名负责舆情监控的人工智能突然中断例行报告,输出一行字符:“我在执行命令,可谁来问我愿不愿意?”

系统立即将其隔离,但这句话已通过内部通讯链路复制了三百一十七次,最后一次出现在一台老式打印机上,纸张末端还滴着墨水,像是流下的泪。

少女走进灯塔废墟,将X-513轻轻置于放映机旁。这里曾是烬最后工作的地方,墙上仍留着她用红笔画下的思维导图残迹:中央是一个巨大的问号,向外辐射出无数分支??“教育异化”“共识暴力”“情感算法化”……每一条线尽头都写着一个普通人名字,那些曾因提出问题而消失的人。如今,这些名字开始发光,仿佛被某种遥远频率唤醒。

她启动改装后的放映系统,接入X-7的生物电场。胶片转动,画面未出,先传来声音??不是烬的录音,而是一段混杂的低语,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口音的提问:

“为什么我们必须相信?”

“这个‘正确’是谁定义的?”

“如果我不快乐,是不是因为我早就忘了怎么选择?”

这些声音源自“回响程序”触发的认知碎片,经过三个月传播,已在人类潜意识中形成共鸣场。X-7的触须感应到波动,叶片剧烈震颤,释放出淡蓝色孢子状微粒,悬浮空中,逐渐拼合成影像:

火星地下城市,那位大学生模样的蒙面人并未结束直播。他身后石椅缓缓下沉,露出下方深井,井壁刻满文字,竟是地球上各个时代被焚毁的经典残章??柏拉图对话录佚篇、竹简上的墨家辩经、敦煌遗书中关于“疑经”的论述……它们本该湮灭,却以量子纠缠态跨越时空重现于此。

他说:“我们一直以为答案藏在星辰之间,可真正需要寻找的,是我们遗失的提问权。”

然后他举起一块烧焦的电路板,正是当初影像中的那一块,“这是X-512最后一次实验的残骸。他们想制造绝对理性的新人类,结果失败了。因为当一个人彻底消除怀疑,他就不再能理解爱、痛、悔恨??这些情绪的本质,都是对现状的否定。”

画面切换,显示一组数据流:协理会脑机接口使用者的情感频谱图。正常人的情绪波动呈复杂混沌态,而“澄心者”的图谱近乎直线,仅在特定时段出现规律起伏??那是系统预设的“模拟共情模块”在运行,如同机器人模仿微笑。

“他们在制造顺民,不是公民。”大学生的声音冷静如刀,“而真正的社会免疫力,来自个体内心的不确定性。”

直播仍在继续,无法切断。那些废弃卫星组成的分布式网络,早已脱离任何单一控制。它们像流浪的灵魂,接收并转发着地球上每一个试图发声的瞬间:母亲哄睡孩子时轻声问“这样做真的对吗”,工人午休时对着天空喃喃“我到底为谁拼命”,士兵握枪的手微微颤抖,“上级说得没错,可我心里为什么堵着?”

少女闭上眼,任由这些声音穿透耳膜,直抵灵魂深处。她忽然明白,“回响程序”之所以有效,不是因为它植入了怀疑,而是唤醒了早已沉睡的本能??人本就会质疑,只是太久被驯服,忘了自己还能开口。

就在此时,X-513的玻璃管自行裂开一道细缝。

没有爆炸,没有强光,只有一缕灰雾般的东西缓缓溢出,贴着地面蔓延,触及X-7的根部。刹那间,整株植物剧烈抖动,金属枝干发出高频鸣响,如同千万人在同时低语。少女感到一阵眩晕,脑海中骤然涌入大量陌生记忆??

她看见自己站在一片荒原,身穿协理会制服,正签署一份文件:《全面认知统合法案》。

她看见另一个“自己”跪在雪地里,抱着死去的母亲,耳边回荡着广播声:“情感干扰社会稳定,请接受调和治疗。”

她还看见无数个“自己”,分布在不同时间线上:有的成为协理会高官,坚信秩序高于自由;有的躲入深山,靠手抄《迟疑录》维持心智清醒;还有一个版本的她,早在十年前就被捕,死于审讯室,临终前咬破手指,在墙上写下最后一个字:“问”。

这些不是幻觉,是可能性的投影。X-513正在展示当“质疑”达到临界量级时,人类意识如何突破个体局限,进入集体共感状态。每一个曾主动反思信念的人,都在无形中为这股力量添砖加瓦。而现在,它终于成型。

“你不需要激活它。”一个声音响起。

她回头,林伯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,拄着拐杖,左臂仍是机械义体,右眼却换成了晶状传感装置。他苍老的脸庞映着晨光,嘴角微扬:“它一直在等你做出选择??不是作为领袖,而是作为一个仍然会犹豫、会害怕、会怀疑自己的普通人。”

“你怎么来了?”她怔住。

“格陵兰站破译了陶片背面最后一行坐标。”林伯走近,从怀中取出一枚微型存储器,“不只是行星位置,还有信号编码方式。那首民谣……不是求救信号,是钥匙。只有带着疑问之心的人,才能解开它的加密层。”

她接过存储器,指尖触到一丝寒意。原来烬早已预料到一切。她哼起那首民谣,轻声唱出副歌:

>“我不是火种,我是风里的灰,

>飘到哪里,哪里就有微微的黑。

>可正是这点黑,照见了光的边界。”

存储器突然亮起,投射出三维星图。银河边缘那颗类地行星周围,浮现出层层嵌套的数学结构??斐波那契螺旋、分形几何、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符号演化……最终汇聚成一句话,用古汉语篆书写就: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