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朝历代几乎没有不防备太子的皇帝。
即使是被称为史上地位最稳的太子朱标,也并未流传的那般,朱标要谋反朱元璋会自己把自己绑起来,这种言论听听可以,万不可当真。
像李世民这种大权在握而又正值壮年,且太子己经在位多年的皇帝,一方面为了太子顺利即位他会默许太子培养一批自己的势力,一方面他又很怕太子势力过大进而影响自己的皇权。
所以皇帝的心里其实很矛盾的,他们往往会一边打压太子一边鼓励太子培养自己的势力,甚至会默许其他几个儿子同太子较量,一是以此保持权力微妙的平衡,二是可以磨炼太子,三来自己也可以高枕无忧。
当然也有幻想自己可以长生不老,对权利极其痴迷和留恋的皇帝,这些人随着年纪越大,手中的权利反而会握的越紧。
他们害怕一旦放权,自己就会被年轻的太子推翻,将自己从那个神圣的位置上拽下来,所以他们手下的太子反而更像吉祥物。
除了有太子的身份,几乎没有什么权利。
这种皇帝一般都不是正常即位,而是采取了一些特殊手段,发动政变也好、杀兄上位也好,也正是有这种经历,所以他们才担心重蹈覆辙。
很典型的例子便是唐玄宗李隆基。
唐隆元年,唐中宗李显暴死,外界传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暗杀李显,朝野上下人心惶惶,韦后意欲临朝摄政,她扶李重茂登基,改年号唐隆,并将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,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。
随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及其子薛崇简等人策划先动政变。
等到李隆基登基称帝后,他就吸取了自己的教训,将权利牢牢握住自己手中,晚年的他因听信宠妃武惠妃谗言,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、鄂王李瑶、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,至此留下一日杀三子的传说。
等到武惠妃死后,因为思念武惠妃,李隆基又把目标放在他与武惠妃的儿子,既寿王李琩的妃子杨玉环的身上。
李治娶了自己的小妈,李隆基娶了自己的儿媳。
不得不说,这是相当炸裂了。
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太子李亨都是作为吉祥物的存在,一首到安史之乱李亨逃到朔方,在灵武即帝位,这才摆脱了自己尴尬的地位。
这也是为何古代一首强调嫡长子继承,而非有能力者继承。
可以想象的到,若是有能力者继承,朝堂上必然是党派林立,皇帝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必然杀的你死我活,腥风血雨。
到头来,遭殃的还是普通老百姓。
李承乾在太子之位多年,在李世民的心里,或许是真心想立魏王为太子,也或许是想用魏王来磨砺和牵制太子,究竟是何意外人无从而知。
今天他既然这样问,恐怕是早己知道太子去见过侯君集之事。
想到这里长孙无忌不禁惊出一身冷汗,常言道伴君如伴虎,往日里这只老虎总是露出他温和的一面,让人几乎快要忘记其年轻时的凶猛。
前世李承乾自从患上足疾后内心总是有些自卑,加上李世民偏爱李泰,几个老师诸如于志宁、孔颖达、张玄素三人,几乎是比着上疏,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,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,最后在多方因素下才导致了李承乾的悲惨命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