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型机的技术方案在赵知远团队夜以继日的攻关下,逐渐清晰。陈序知道,必须尽快解决量产的问题。他将公司日常事务交由李国栋暂管,自己带着初步的产品规格书,只身南下,踏上了前往深市的旅程。
2008年的深市,空气中都弥漫着制造业的蓬勃与躁动。遍布各处的工业区内,大小工厂林立,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。
陈序没有贸然行动,而是通过一些行业关系,预先筛选了几家有一定规模的电子代工厂进行接触。
第一家工厂的老板姓钱,挺着啤酒肚,手指上戴着硕大的金戒指。他翻看着陈序带来的规格书,漫不经心地弹了弹纸页。
“陈总,你这个要求……有点高啊。”钱老板操着浓重的潮汕口音,“锂聚合物电芯?还要搞什么独家快充协议?成本下不来的啦!听我的,用普通的18650,公版方案,我保证给你最低价,外观做得漂漂亮亮!”
陈序看着车间里随处可见的塑料碎料和杂乱的电线,不动声色地问:“钱总,那电芯的一致性、过充过放保护,还有长期循环寿命,你们怎么保证?”
“保证?”钱老板哈哈一笑,拍了拍胸脯,“我老钱做这行十几年,靠的就是信誉!你放心,坏了我给你换!量大管饱!”
陈序心中冷笑。信誉?前世他吃过太多这种“信誉”的亏。他需要的不是便宜,是可靠。
第二家工厂规模更大些,接待他的是位戴着金丝眼镜的港籍经理,姓刘,说话带着明显的优越感。
“陈生,你的要求我们完全可以做到。”刘经理用指尖推了推眼镜,“不过,你要的这种品控标准,成本要比市场均价高出30%哦。而且,最小起订量不能低于五万台。”
他领着陈序参观车间,生产线确实更规范一些,但陈序注意到,质检环节流于形式,员工操作随意。
“刘经理,我看到你们的QC(质量控制)流程似乎比较简单。”陈序试探着问,“对于电芯的内阻、电压一致性,有没有全检机制?”
刘经理皱了皱眉,语气略带不耐:“陈生,全检不现实的啦,抽检就够了嘛。我们都是这样做的,苹果的订单也接的啦(虚张声势)。”
陈序不再多言。他知道,这种追求“性价比”而非“品质”的工厂,无法承载他对产品的期望。
接连几天,他拜访了西五家工厂,情况大同小异。要么一味追求低价忽视质量,要么固守陈旧流程缺乏进取心,要么就是店大欺客,条件苛刻。疲惫和失望开始蔓延。
就在他准备调整策略时,一个行业内朋友推荐了一家名为“振远精密”的中型代工厂。朋友的原话是:“老板李振是个技术出身的老派人,有点轴,认死理,但做东西实在。”
陈序抱着最后一试的心态,来到了位于关外稍显偏僻的振远精密。工厂外观并不起眼,但内部地面整洁,物料摆放有序,工人神情专注。
老板李振亲自接待了他。这是个西十多岁、身材精干的中年人,穿着普通工装,手上还沾着点油渍,不像老板倒像老师傅。他接过规格书,看得很慢,很仔细。
“陈总,”李振抬起头,目光坦诚,“你这些要求,特别是快充大电流下的温升控制和电芯一致性,确实有难度。”
他没有夸口,而是首接指出了难点。
“李总觉得,能做吗?”陈序心中微动,感觉找对了人。
“能做。”李振回答得很干脆,但话锋一转,“不过,要达到你要求的良品率和可靠性,现有的生产线需要改造几个环节,要增加几台高精度的测试设备。成本……会比普通订单高15%左右。”
他带着陈序走进车间,指着一处说:“这里,我准备加装一套在线ATE测试仪,每个电芯上板前全检参数。”又指向另一处,“那个老旧的注塑机要换,模具精度不够,影响结构强度和散热。”
陈序看着他如数家珍地讲解需要改进的地方,心中豁然开朗。他要找的,不就是这种对品质有追求、不糊弄的合作伙伴吗?
“成本可以谈。”陈序表态,“我更关心的是,李总愿意为了达到这个标准,投入这么多吗?”
李振笑了笑,笑容里带着技术人的执拗:“我开厂子,不是为了做一锤子买卖。东西做好了,口碑自然来。陈总你敢定这么高的标准,是真心想做产品的。我李振,愿意陪你把产品做好。”
没有华丽的承诺,只有朴素的共识。陈序知道,他找到了。
“那就……预祝我们合作成功,李总。”陈序伸出了手。
“共同努力,陈总!”李振用力握住,手掌粗糙却充满力量。
南下的寻访,终于尘埃落定。一个关乎产品生命线的可靠盟友,就此结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