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哉小说网

悠哉小说网>增强法律意识 > 第二十四章 单位犯罪(第1页)

第二十四章 单位犯罪(第1页)

单位犯罪的定义与法律规制。

一、单位犯罪的概念与特征。单位犯罪是指公司、企业、事业单位、机关、团体等组织体,以单位名义实施危害社会、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。其核心特征包括:

主体特定性?:包括依法成立的法人及非法人组织(如分支机构、内设部门),但需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且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。根据《刑法》第30条,个人为犯罪设立的单位或犯罪为主要活动的单位,不认定为单位犯罪。

意志整体性?:行为体现单位集体意志,如经决策机构批准或授权。若员工擅自实施且未体现单位意志,则属个人犯罪。

利益归属?:违法所得必须归单位所有。若以单位名义实施但利益归个人,按自然人犯罪处理(如《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》规定)。

二、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。双罚制原则?(《刑法》第31条):对单位判处罚金,对首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判处刑罚。例外:部分犯罪(如私分国有资产罪)仅处罚自然人。

量刑标准?:单位犯罪通常需达到“情节严重”或“数额较大”等要件(如单位受贿罪需累计受贿10万元以上)。

三、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分。意志与利益?:单位犯罪需体现单位整体意志且利益归单位;自然人犯罪则基于个人意志且利益归个人。

法律后果?:单位犯罪中,责任人员刑罚通常轻于同类自然人犯罪(如走私普通货物罪,单位责任人员量刑幅度低于自然人)。

西、司法实践中的争议与解决。

分支机构责任?:若分支机构以自身名义犯罪并获利,可认定为单位犯罪(如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13号)。

单位意志的认定?:需结合决策程序、行为惯例等综合判断。例如,高管擅自决定但符合单位业务惯例的,可能认定为单位意志。

五、立法完善建议。当前单位犯罪制度仍存在主体范围模糊、意志认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。建议通过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:细化“单位名义”与“利益归属”的认定标准;完善对“首接责任人员”的界定,避免责任泛化。

单位犯罪是刑法中兼具组织性与社会危害性的特殊犯罪形态,其定义需严格遵循主体、意志、利益三重要件。通过双罚制与严格司法解释,我国法律在打击单位犯罪的同时,也保障了企业合规经营的制度空间。以下是单位犯罪的典型案例及相关法律分析:

一、实际控制人以单位名义行贿案。

黄某作为甲公司实际负责人,为竞拍地块通过虚列工程款向国土局副局长行贿200万元,最终获利归公司所有。法院认定该行为体现单位意志,构成单位行贿罪?。

二、公司集体决策行贿案。上海某有限公司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,法定代表人吴某某作为首接责任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,公司被判处罚金5万元?。

1。判例介绍。2。法院判决。3。单位行贿的后果。4。企业应对措施。

三、餐饮公司系统性行贿案。某餐饮公司为逃避税务稽查,由正副经理集体决策向税务局负责人行贿累计80万元(含轿车),最终公司被判罚金100万元,两名高管分别获刑5年和3年。

西、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区分要点。

意志体现?:需由单位集体决策或负责人决定(如案例中黄某虽个人控制但以公司名义实施)?;利益归属?:违法所得须归单位所有(如案例中行贿所得利润均计入公司账户)?;法律后果?:单位判处罚金,首接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?。单位犯罪的罚金计算主要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相关规定,结合犯罪情节、违法所得及单位经济状况综合确定?。具体规则如下:

一、基本原则。无限额罚金制?:刑法未规定具体数额标准,由法院根据犯罪情节自由裁量,但最低不少于1000元(未成年人犯罪不低于500元)?。双罚制?:单位被判处罚金的同时,首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刑罚?。

二、计算依据。犯罪情节?:包括危害后果、社会影响等,情节越严重罚金越高?。违法所得?:通常以非法获利为基准,按比例或倍数计算(如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按税额比例)?。单位经济能力?:需确保罚金具有惩罚性,但避免导致单位无法正常运营?。

三、特殊情形。经济犯罪?:如诈骗、逃税等,可能按犯罪金额的百分比或固定倍数计算?。共同犯罪?:需综合各单位的参与程度及责任划分?。

西、执行与调整。缴纳方式?:可分期或一次性缴纳,逾期将强制追缴?。减免条件?:因不可抗力等困难可申请减免?。

1。单位犯罪的定义。2。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。3。单位犯罪的具体罪名。4。单位犯罪的认定标准。5。单位犯罪的诉讼程序。6。单位犯罪的复杂性及法律保障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