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哉小说网

悠哉小说网>儒商是什么 > 第52章 礼葬收心(第2页)

第52章 礼葬收心(第2页)

孔丘接过佩剑横木,指尖在刻痕上轻轻,突然想起刚才捡的那只虎头鞋。他从怀里把鞋拿出来,放在纸棺上:“这是刚才在码头捡的,大概是个三岁孩童的。将军的横木能测水势,却测不出一个孩童的性命;丘的纸棺能装尸体,却装不下五千亡魂的冤屈。”

他把横木还给孙武,又从弟子手里拿过一个小小的“鲁榫”小棺样,递了过去,“这个给将军——使将军记着,亡者可敛,亦可鉴生。下次再引水,先想想这小棺里,能不能装下天下的孩童。”

孙武接过小棺样,榫卯结构做得很精致,轻轻一掰就能打开,里面是空的。

他突然觉得,这空棺比自己的佩剑还沉——剑能杀人,可这空棺,却能让人想起,杀了人之后,该做什么。

“哭止仪式,开始吧。”孔丘转身对着弟子们喊了一声。

登堂弟子举起白幡,及门弟子排成整齐的队伍,开始唱《黍离》:“彼黍离离,彼稷之苗。行迈靡靡,中心摇摇……”哭声不高,却像一根细针,扎在每个人的心上。

吴军站在葬场外,卸了甲的肩膀绷得很紧,有个年轻的兵卒,眼睛红了,偷偷用袖子擦了擦——他想起自己的娘,也住在泗水边上,要是洪水淹到自己家,娘会不会也攥着半块麦饼,死在雪地里?

徐王章禹就站在不远处的断墙后。

他穿着破了洞的王服,头发散乱,手里攥着一把断发——那是城破时“断发示忠”用的,断发的切口还很新,沾着点血。

他看着葬场上的白幡,听着《黍离》的哭声,突然觉得喉咙发紧。

之前他以为,吴军灭徐,只会把他杀了,把徐民当奴隶;现在看着吴军卸甲,看着孔学私塾弟子给无主尸编号,突然觉得,自己之前怕的,不只是吴军的刀,还有人心的冷——可现在,这人心的冷,好像被这哭声捂热了一点。

“大王,咱们该走了。”身边的侍从小声提醒。楚昭王己经派人来接,要把夷地划给他寄居,徐国的宗庙虽然没了,但至少能活下来。

章禹点了点头,最后看了一眼葬场——纸棺己经排了长长的一队,每个纸棺上都挂着竹牌,写着编号,像一个个小小的墓碑。

他突然弯腰,对着葬场的方向行了一礼,然后转身,跟着侍从慢慢走了。

雪地里,他的脚印很浅,很快就被新落的雪盖住,像从没出现过一样。

此时蔡国和唐国的探子没像之前那样趴在雪地里画尸体,而是站在葬场外,看着吴军和徐民一起挖水沟。

有个蔡国探子,忍不住问身边的吴兵:“你们真要给徐民修沟?还分农具和粟种?”

那吴兵刚卸了甲,正拿着锄头挖沟,胳膊上的肌肉绷得很紧:“那个鲁国的夫子说的,这是‘仁捐’的钱,让死者体面,让活者能活,这就够了。”

探子愣了愣,突然笑了——他之前以为,吴军是只会杀人的蛮夷,现在才知道,他们比楚国人聪明——杀人容易,葬人难;葬人容易,收心难。

吴军这是用“礼”当锄头,把泗上的人心,一点点挖松了。

三天后,五千具尸体终于全部下葬。

孔学私塾弟子在葬场上立了一块大木牌,上面写着“徐城五千庶民义冢”,字是孔丘写的,笔锋很稳,没有一点颤抖。

孙武让人在义冢旁边筑了一道新堤,堤上刻着“仁捐所筑”西个大字,每个字都刻得很深,能蓄住雪水。

孔丘要走的时候,孙武亲自送到码头。泗水的冰己经化得差不多了,船帆扬起,白幡在风里飘着,像在挥手。

“夫子下次来,或许不用再带纸棺了。”孙武站在码头上,手里攥着那个鲁榫小棺样。

孔丘站在船头,笑着点了点头:“但愿如此。将军下次引水,先想想‘仁捐’——让死者体面,让活者能活。”

船慢慢驶远,孙武看着白帆消失在水雾里,突然把小棺样打开,里面放着那只虎头鞋。

他把小棺样揣进怀里,转身往营里走——新堤己经筑好,沟也挖得差不多了,徐民开始用新的农具种粟种,吴军的甲胄,暂时用不上了。

远处的泗水河,水流得很稳,没有一点要泛滥的样子。

阳光落在新堤上,雪开始融化,露出下面的泥土,泥土里,有几颗粟种己经发了芽,小小的,绿绿的,像希望的眼睛,在废墟上,悄悄睁开了。

几个月后,各国都在传吴军在徐城的礼葬无辜庶民,用纸制器物,同一战场,同一坑仪。

有人说,这是“仁”的体现;也有人说,这是儒商的生意经。

可不管怎么说,那些战死的庶民,终于有了一个体面的归宿,那些活下来的庶民,终于能在春天,种下新的粟种。

孔丘回到曲阜后,把孙武的佩剑横木挂在杏坛上。

弟子们问他,这横木是用来做什么的,孔丘说:“这是测水势的,也是测人心的。水可载城,亦可覆城;人心可载国,亦可覆国。”

很多年后,有人在徐城的义冢旁,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鲁榫棺,里面放着一只虎头鞋和一个佩剑横木。

那时候,泗水河己经不再泛滥,两岸种满了粟米,春天的时候,金黄的粟穗在风里摇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