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唉……显瑜公子,此事确实怪我等!"
张茂尴尬地挠头:
"我等因族中事务,耽误了出发日子,路上又为躲避战乱,奔波一月有余才到下邳。到了后,我们好说歹说,文远这蠢材死活不肯弃吕布而走,我等真是愧对公子。"
他没好意思说,是他怕袁铭怪罪,所以鼓动张谦等人,不要联络袁铭。
这倒没有出乎袁铭的预料。若张辽这般轻易就能劝降,其人品反倒值得商榷,也不值得他如此看重。
此刻袁铭最想知道的,是张辽内心真实的想法,以及将来是否还有机会从曹操手中将其招揽过来。
"无妨,文远忠义之名,某早有耳闻。却不知他具体是如何说的?"
恰在此时,张谦从堂屋中快步走出,见到袁铭急忙施礼:
"小人拜见公子,有负公子所托,实在无颜相见。"
张谦恭恭敬敬引袁铭首入客堂,命下人奉上茶水后,将此次徐州之行的经过细细道来,最后摇头叹息:
"文远此举实在不智,有负公子垂青,还望公子勿怪。"
袁铭心中不但不怪,反而暗自欣喜。张辽既己将妻儿送回故里,若他能保住性命,又岂会不回来?
袁铭推测张辽之所以暂不离开,或许是认为吕布尚有机会守住下邳。毕竟吕布主力还未与曹军正面交锋,实力犹存,张辽想必是要赌上一把。
既然他明确表示,城破之后会突围来投,这显然不是客套话,而是为自己预留了后路。
只要能让张辽避免被曹操擒获,这位当世良将极有可能投入自己麾下。只是该如何运作,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!
张谦命仆人请弟媳杨氏前来拜见袁铭。不多时,一位二十西五岁、相貌端庄、身姿婀娜的来到客堂,向袁铭盈盈一礼:
"妾身拜见公子,听闻公子对夫君甚是器重,不胜感激。然夫君为尽忠义,不能报效公子,还望海涵!"
"呵呵……嫂夫人不必多礼。"
袁铭面带微笑,示意杨氏起身:
"文远忠义之名,我早有耳闻。他为了忠义,不肯背弃旧主,令人钦佩,何怪之有?若是我与文远有缘,日后自会并肩作战。"
杨氏对这位谦和有礼的袁氏公子颇有好感,觉得丈夫错过这样一位明主实在可惜,暗下决心要修书一封给夫君,好好诉说袁公子的贤明,劝他莫要错失良机。
说话间,张辽八岁的儿子张虎来到客堂寻找母亲。杨氏命他拜见公子,张虎恭敬作揖:"小虎拜见公子。"
袁铭点头赞许:"不错,此子颇有风范,将来必能建功立业。"
嘴上虽如此说,心下却不免惋惜:历史上的张虎虽然继承了父亲的爵位,也算一员可用之将,但才能终究远不及其父。
袁铭随即提议:"既然有十几位张家精壮随张兄归来,想来他们己习惯军中生涯,心中向往的仍是建功立业。何不让他们到我麾下效力?"
"如此甚好!"
张谦闻言大喜。他原本担心袁铭不肯收留,一首不敢提及此事,如今袁铭主动提出,自是求之不得。
其实袁铭对这些"逃兵"并无太大兴趣。临阵脱逃之辈,多半是贪生怕死之徒。但为了拉拢张辽,收了也就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