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火种方舟”的轮廓在无数探照灯下逐渐清晰,它庞大、丑陋、充满了仓促拼接的痕迹,却散发着一种悲壮的、令人窒息的希望之光。然而,在这希望之下,是冰冷的现实和撕裂人心的困境。
方舟的生态维持系统极限容量:10万人。这是倾尽全球资源、牺牲了绝大部分冗余和安全系数后,所能达到的极限数字。而地球上残存的、在废土和一次次灾难中挣扎求生下来的人类(包括新曙光城和各据点),数量远不止于此。
谁走?谁留?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抽签问题,而是关乎文明延续方向、道德底线和人性的终极拷问。
全球紧急会议再次召开,气氛比面对收割者时更加压抑和痛苦。
“抽签!最公平!”有人提议,声音干涩。
“公平?让一个婴儿和一位顶尖科学家拥有同等机会?让一个战士和一个懦夫拥有同等机会?这是对文明的不负责任!”立刻有人激烈反驳。
“那按价值?谁来决定谁更有价值?谁有资格扮演上帝?”学家痛心疾首。
“自愿报名!愿意牺牲的留下!”有人喊道,但随即被淹没在质疑声中,“自愿?面对死亡,有多少人能做到真正的‘自愿’?这会让留下的人背负巨大的道德负担!”
“优先保存基因多样性?保存技术精英?保存历史和文化?”各种方案被提出,又迅速被更复杂的现实和情感冲击得支离破碎。
新曙光城内,消息无法封锁。恐慌、绝望、愤怒、不甘、牺牲的勇气、求生的本能…各种情绪如同沸腾的岩浆在城市中涌动。有人默默收拾行囊,眼神空洞;有人紧紧拥抱家人,泪流满面;有人冲向方舟建造现场,试图强行登船,被守卫军艰难拦下;也有人自发组织起来,表示愿意留下,为方舟的建造和最终的抵抗贡献最后的力量。
莉亚将自己关在研究所的数据中心,试图用冰冷的逻辑来逃避这撕心裂肺的抉择,但屏幕上跳动的基因库数据、技术人才档案、文化数据库…每一个名字,每一个数据点,都代表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和一个家庭的存亡。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窒息。
陈默坐在方舟建造指挥中心的高台上,看着下方如同巨大蚁巢般忙碌却充满悲怆的人群,看着那艘承载着希望的钢铁巨兽。他怀中的棱柱光芒柔和,林玥纯净的意识传递着对所有人痛苦的感知,她无法理解这残酷的选择。
“父亲…大家…都好难过…”
“嗯…”陈默轻轻回应,目光深邃。
“扳手”拖着一条临时修复的机械义肢,走到陈默身边,他脸上那道狰狞的伤疤在灯光下格外刺眼。他看着下方,独眼中没有了往日的凶悍,只剩下沉重的疲惫和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:“陈默…老子留下。带着还能打的兄弟…给你们断后。给方舟…争取点时间。”他没有问谁走谁留,仿佛这己是他的宿命。
陈默没有说话,只是用力拍了拍“扳手”完好的肩膀。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最终的决定,由陈默在第二天的全球广播中宣布。他的声音通过残存的通讯网络,回响在每一个据点、每一个幸存者的耳边,平静、沉重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:
“同胞们…”
“我们站在深渊的边缘…前方是冰冷的镰刀…身后…是家园的余烬…”
“‘火种’…是我们最后的希望…但它的船舱…容不下所有人…”
“这不是公平…这是宇宙的残酷…”
“我们决定:”
“第一:自愿原则。所有年满16周岁者…皆可报名…但需签署声明…理解风险…并承诺…将文明的火种…延续下去…”
“第二:优先保障。18岁以下未成年人…拥有优先登船权…他们是文明的未来…”
“第三:贡献倾斜。在自愿基础上…对重建家园有重大贡献者…各领域不可或缺之技术精英…拥有部分额外名额…用于携带首系亲属…”
“第西:抽签补足。若自愿者不足…或名额剩余…则进行全球公开抽签…”
“第五:守卫之志。所有自愿留下守卫家园、为方舟撤离争取时间者…无论是否入选…皆录入‘英灵碑’…其名…永存…”
广播结束,全球陷入一片死寂。随后,是更加汹涌的情感浪潮。有人沉默地走向报名点;有人紧紧抱住孩子,泪如雨下;有人默默拿起武器,走向防御阵地;也有人愤怒地咒骂,最终在绝望中沉寂…
抉择之夜,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在废土上交织。火种微光,在牺牲的烛泪中,艰难地摇曳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