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哉小说网

悠哉小说网>穿越大明朱慈烺全部 > 第40章 韩宋政权的任命加封吴国公(第1页)

第40章 韩宋政权的任命加封吴国公(第1页)

话说那朱元璋一举攻占了集庆,并将其改名为应天。这一重大捷报迅速传至宋国小明王韩林儿所在之处。闻此喜讯,韩林儿不敢有丝毫怠慢,当即召集韩宋国的诸位大臣,共商该如何对朱元璋予以封赏之事。

而此时此刻,韩宋政权内部正暗潮涌动。前任丞相杜遵道因其为人专横骄恣,早已引得刘福通等人心生不满。终于,刘福通忍无可忍,毅然发动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兵变。

他暗中调遣三百名精锐将士,待到自已邀请杜遵道前来饮酒之时,一声令下,众将士如猛虎下山一般扑向杜遵道,瞬间便将其斩杀于当场。

经此一变,刘福通便牢牢地掌控住了朝局大权。此后,他更是毫不客气地给自已加封官职,不仅自封为丞相,还额外加授太保之衔。

遥想当年,刘福通曾在太康遭遇元军的猛烈攻击,惨遭大败。无奈之下,他只得护着韩林儿一路逃亡,最终落脚于安丰。

如今眼见朱元璋的势力日益壮大,已呈锐不可当之态,刘福通心中便打起了拉拢对方的算盘。起初,韩宋政权的其他大臣们纷纷提议,只需赐予朱元璋一个枢密院同佥的职位即可。

然而,韩林儿却觉得这样的封赏太过微薄,不足以彰显朱元璋所立下的赫赫战功。于是,经过与刘福通一番深思熟虑的商议之后,他们最终拍板决定,授予朱元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一职。

数日后,宋国派遣而来负责任命事宜的官员们终于抵达了应天府。这个消息早已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,他对此事可谓心知肚明。

朱元璋坐在营帐内,面色凝重地思考着接下来的应对之策。很快,他便召集了李善长、朱文正以及军中的高层将领前来商议。众人围坐在一起,气氛显得有些紧张。

“诸位,想必你们也已经知晓宋国派人前来任命之事,不知各位有何看法?”朱元璋率先开口问道。

只见李善长微微眯起双眸,右手轻轻捋着那花白的胡须,若有所思地沉默了好一会儿。终于,他缓缓开口道:“大帅啊,以老夫愚见,对于此次的任命,咱们不妨暂且应承下来。大帅现今已然拥有了那象征无上权力的传国玉玺,且自身实力亦不容小觑。然而,若是能够借助韩宋之名号,一则可令我军出师有名,二则于日后的发展与扩张而言,更是大有益处呐!”

一旁的朱文正闻听此言,忙不迭地点头称是:“老师所言甚是!如此行事,不仅可以规避过早地树立强敌,更为重要的是,能为我等赢得更多宝贵的时间养精蓄锐。待时机成熟之际,再展宏图霸业也为时不晚啊!”

其他将领们也纷纷发表自已的意见,大都认为接受任命乃是上策。

朱元璋听着众人的议论,心中已有定夺。最终,他大手一挥,果断地说道:“既然大家皆无异议,那咱们便接受这一任命!不过,咱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,要借此机会,以应天为中心,大力发展自身势力,并积极向外攻占地盘,逐步扩大我们的统治范围!”

于是,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,任命廖永安和徐达分别为水军、陆军统军元帅,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,旗下的众人皆有赏赐,众将齐声高呼,表示愿为大帅效命。一场轰轰烈烈的发展与征战之旅就此拉开帷幕。

朱元璋深知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将士们的勇猛,更依赖于充足的准备与资源。于是,他带领着众多将领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备战工作,并积极扩充军队规模。

与此同时,朱元璋深刻明白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的道理。他大力推行农业改革,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,鼓励百姓开垦荒地。

在他的激励下,应天附近地区的农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,粮食产量大幅增长,为前线作战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后勤保障。

在军事行动方面,朱元璋高瞻远瞩,巧妙布局。他打着韩宋国的旗号,首先派遣耿炳文率领一万精锐之师攻打长兴。耿炳文身先士卒,指挥有方,经过一番激烈鏖战,成功夺取了长兴这一战略要地。

紧接着,朱元璋又命令徐达率领一万精兵强将直取常州。徐达智勇双全,所率部队势如破竹,很快便攻克了常州城。而朱元璋本人则亲率大军进击宁国,一路上士气高昂,锐不可当。

随着长兴、常州和宁国等地相继被纳入囊中,朱元璋乘胜追击,毫不松懈。他再次调兵遣将,派遣赵继祖统率两万精锐部队攻打江阴;同时命朱文正率领一万精兵强攻常熟。两处战场皆是硝烟弥漫,喊杀声震天动地,但最终都在朱军的凌厉攻势下宣告陷落。

随后,朱元璋继续挥师南下,派遣胡大海、常遇春和缪大亨三位大将各领一万精锐分头出击,分别进攻徽州、池州和扬州。三路大军犹如三把利剑,直插敌军腹地,所到之处敌人无不望风披靡。

话说那朱元璋行动的消息不胫而走,很快就传到了宋国境内。刘福通得知此事后,心中不禁对朱元璋的强大实力暗暗惊叹。

他深知此时的朱元璋风头正劲,如果不能与其交好,日后恐怕会成为一大威胁。于是,经过深思熟虑,刘福通便向韩林儿进言,建议给他升官加爵,以拉拢这位猛将。

韩林儿听闻刘福通的提议,觉得颇有道理。毕竟如今局势动荡不安,各方势力纷争不断,若能得到朱元璋这样的强援相助,对于巩固自身政权必然大有裨益。

于是,韩宋政权当机立断,派遣使者前往朱元璋营地,正式授予他“仪同三司”和“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”的官职。

得到新官衔后的朱元璋并没有急于继续扩张领土,而是选择了休整部队。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,他集中精力治理此前攻占的地区,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发展的政策措施。

通过减免赋税、兴修水利等手段,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。同时,朱元璋还加强了军事防御工事的建设,训练士兵,提高军队战斗力。

经过这番精心治理,原本被占领的地盘变得愈发稳固,牢牢地掌控在了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之中。眼见时机成熟,朱元璋再次挥师出征,开始了新一轮的征战之旅。

他麾下的大将常遇春勇猛无比,率领大军迅速攻占了衢州;与此同时,胡大海也不甘示弱,一举攻克了处州。随着这两场战役的胜利,朱元璋所部成功控制了江左和浙右等地,其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。

韩林儿和徐福通在获知此消息之后,心中大惊,赶忙派遣使者前来拉拢朱元璋,对朱元璋予以加封,册封其为吴国公。

此时此刻,即便朱元璋对外宣称自已麾下坐拥多达二十万的雄师,但实际上他所占据的领地面积依然颇为有限。

不仅如此,由于身处四战之地,周遭强敌环伺,他不得不分兵遣将去驻守各方防线,如此一来,真正能够投入作战使用的兵马仅有区区十万而已。

且看这局势分布,东边和南边皆是气势汹汹的元军虎视眈眈;而在东南方向,则是实力不容小觑的张士诚盘踞一方;至于西边,则是由徐寿辉掌控的势力范围。

虽说他们同样都是高举反元大旗的武装力量,然而,张士诚与徐寿辉这两人对于小明王却是心怀敌意,彼此之间矛盾重重。

不过值得庆幸的是,位于北面的小明王以及刘福通所统率的红巾军主力部队,犹如一把利剑直插元军腹地,极大地牵制住了元军的大量兵力。

再加上张士诚和徐寿辉目前的实力尚不足以吞并朱元璋,综合这些因素考虑,当下的局面对于朱元璋而言,无疑是迎来了一个可贵的发展良机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