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不是简单的捐款捐物。我们要做的,是‘造血’!”
“第一,品牌赋能。成立‘山野风尚’子品牌,由集团市场部顶尖团队负责策划包装,为这些藏在深山的优质农产品讲故事,立标准,打品牌!”
“第二,渠道打通。利用风尚线上平台和庞大的用户基础,设立‘乡村振兴’专属频道,首接面向全国消费者。同时,筛选符合条件的优质产品,进入我们线下高端体验店的礼品区。”
“第三,物流破解。联合‘捷顺达’和战略合作的物流伙伴,针对山区特点,设计低成本、高效率的‘最初一公里’冷链物流解决方案,费用由集团补贴!”
“第西,技术指导。派遣农业专家团队进山,指导乡亲进行生态种植、规范加工,提升产品价值和可持续性。”
计划一出,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议论。
负责财务的副总裁率先开口:“林总,这个计划前期投入巨大,物流成本和营销费用极高,几乎可以预见是亏损的。对股价和股东回报,可能会产生压力。”
林烨看向他,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:“李总,你看的是季度报表。我看的,是十年后,风尚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分量和温度。”
“商业的成功,最终比拼的是价值观,是人心。”
“这件事,必须做。而且,要做好。”
他的决心,感染了所有人。赵小军第一个表态支持:“我同意!这比单纯投几个项目有意义多了!”吴哲也表示技术团队会全力保障。
决议迅速通过。
数月后。
风尚APP首页,“山野风尚”专区悄然上线。
精心拍摄的产品图,背后是真实的山村故事和农户肖像。来自云贵深山的松茸、腊肉、野生蜂蜜,来自西北戈壁的枸杞、沙枣……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商品,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精致和真诚,呈现在数百万城市用户面前。
订单,如雪片般飞来。
第一批试点村的农产品在短短一周内售罄。村民们拿着通过风尚平台首接结算、远超以往收购价的货款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、发自内心的笑容。孩子们穿上了新鞋,村里决定集资修缮那条通往山外的泥泞小路。
“点亮乡村”计划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,主流媒体纷纷报道,赞誉风尚为“有温度的新经济企业”。品牌美誉度飙升。
站在顶楼办公室,林烨看着屏幕上“山野风尚”节节攀升的销售数据和如潮好评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沈曼站在他身边,轻声道:“你做到了,阿烨。”
然而,这欣慰并未持续太久。
办公室门被急促地敲响。
新任首席运营官李静拿着一份报告,脸色凝重地快步走进。
“林总,‘点亮乡村’计划出问题了。”
林烨转身:“怎么了?”
李静将报告递给他,语气沉重:
“我们发往华东地区的三批‘山野风尚’农产品,总计价值超过两百万的货……在由‘迅通物流’承运的过程中,接连出现问题。”
“一批在途中无故滞留超过五天,生鲜产品全部腐烂。”
“另一批送达时外包装严重破损,商品大量污染。”
“最新的一批……干脆在转运中心失去了物流信息,彻底失踪了!”
林烨接过报告,目光瞬间锐利如刀。
又是迅通?
这仅仅是物流管理的失误,还是……黑石资本消失后,来自暗处新一轮的、更加精准和恶意的狙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