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外界还在为《循环》的国际光环和沈源的资本运作感到震撼时,他们尚未完全意识到,在过去的两年多里,“新光娱乐”这台由沈源驱动的庞大内容机器,早己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,在国内市场进行了无数次成功的“降维打击”。
沈源如同一个手持未来片单的时间猎手,他的策略简单而高效:避开那些需要漫长培育期的原创项目,精准“复刻”那些在另一个时空被验证过的、必然成功的商业作品。这让“新光”在03至05年间,呈现出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、从未失手的“金手指”状态,也让国内同行们苦不堪言。
电影领域:类型片收割机
喜剧线:继《乌龙石头》、《疯狂的彩票》之后,“新光”旗下的浩澜及其他签约导演,接连推出了《十全九美》(借鉴原版成功元素,更早推出无厘头古装喜剧)、《失恋33天》(以小成本都市爱情喜剧姿态,精准狙击年轻观众,台词成经典,票房黑马)。每一部都成本可控,回报率惊人,彻底夯实了“新光喜剧”等于“票房保障”的招牌。
剧情悬疑线:在《循环》锻造艺术光环的同时,公司也并未放弃其他类型。《双食记》(黑暗爱情悬疑)、《全民目击》(法庭剧情悬疑,结构精巧)等作品,虽不及《循环》耀眼,但也都在各自类型领域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,展示了“新光”并非只能拍喜剧。
“误伤”事件:最让传统电影公司憋屈的是,往往他们辛苦筹备数年、寄予厚望的项目,刚要启动或上映,就会发现“新光”突然推出一部题材、风格乃至核心创意都高度相似的影片,并且制作更快、宣传更猛、上映更早。例如,星辉传媒好不容易拉来投资准备拍一部大型魔幻片《无极》时,“新光”却抢先一步,用更低成本、更接地气的《神话》(借鉴其穿越古今的爱情元素,但叙事更流畅)占领了市场,导致只能继续打磨剧本,迟迟不能开机。
电视剧领域:收视率霸主
沈源深知电视剧的广泛影响力和造星能力。“新光”成立的电视剧部门,在王京带来的资源和人脉加持下,同样开始了“借鉴”之路。
古装偶像:《仙剑奇侠传》(更早制作播出,精准锁定游戏粉丝与年轻观众,捧红了旗下新人胡戈、柳亦菲等。
穿越鼻祖:《寻秦记》(虽港版在先,但“新光”版制作更精良,内地宣传更到位,进一步巩固了穿越题材)。
谍战风暴:《潜伏》(更早推出,剧本节奏更快,人物塑造更极致,定义了新一代谍战剧的标杆,让后来跟风者难以超越)。
宫斗启蒙:《金枝欲孽》(抢先于《甄嬛传》推出,让内地观众首次感受到后宫争斗的残酷与魅力,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讨论,捧红了蒋欣等一众女星)。
这些剧集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当年的收视冠军,话题之王,并且由于其“先知”般的选材和打磨过的剧本,口碑也远超前世的原版。电视台购片主任们捧着钱排队等“新光”的剧,导致其他影视公司的项目要么被压价,要么根本卖不出去。
音乐与彩铃:无声的印钞机
这或许是“新光”最不起眼,却利润最恐怖的板块。
“沙狐”(刀郎)的专辑一张接一张,彩铃下载量以亿计。《2002年的第一场雪》、《冲动的惩罚》等歌曲响彻大街小巷,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。
“夜莺”(阿桑)的歌曲虽更偏向伤感情歌,但在特定人群中同样拥有巨大市场,彩铃收益不菲。
高强领导的音乐制作部门,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“神曲”工厂,将一首首未来的网络热歌提前“创作”出来,通过强大的SP渠道和彩铃业务,源源不断地将利润输送给沈源的帝国。传统唱片公司还在为实体专辑销量发愁时,“新光音乐”早己在另一个维度实现了财富自由。
业界的哀嚎与无奈
在这两三年里,国内的同行们经历了从质疑、嘲讽到震惊、恐惧,再到最后近乎麻木的过程。
“这沈源是特么能未卜先知吗?怎么我们想拍什么,他就能提前拍出来?”
“跟他撞题材死路一条!现在立项前都得先打听打听‘新光’有没有类似项目!”
“太欺负人了!我们辛辛苦苦原创,他那边首接拿来就用,还比我们弄得好!”
“他的剧本是哪儿来的?挖走了那么多编剧,也不至于部部都这么准啊!”
抱怨、咒骂、甚至一些下三滥的手段(如之前对《循环》的狙击)都试过了,但都无法阻止“新光”一路高歌猛进。沈源用一部部成功的作品,筑起了一道同行们难以逾越的内容高墙。他不仅抢占了市场,更可怕的是,他正在重新定义市场的成功标准,让跟风者无所适从。
当别人还在摸索观众口味时,他己经拿着答案在抄了。
这种被预知所支配的恐惧,以及眼睁睁看着市场被鲸吞的无力感,成为了03-05年间,许多业内同行心中共同的梦魇。
而沈源,则在这片由他亲手制造的“废墟”上,建立起了自己越来越坚固的娱乐王国。他知道,这只是积累阶段,当资本、渠道、人才都到位后,他将不再满足于“借鉴”,而是要开始真正地……创造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