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长年没有立刻回复。他关掉社交平台,清理掉登录痕迹,关闭了电脑。
他站起身,走到窗边,看着窗外被雨幕笼罩的、模糊的城市灯火。
雨水带着凉意,透过玻璃隐隐传来。
他在脑海中反复品味着顾沉岩的那句话,以及其背后可能蕴含的意图。对方在试图将他拉入一个特定的思维框架,一个将“阴影”与“光明”对立,并赋予“理解阴影”更高价值的框架。一旦他认同了这个框架,就等于在心理上向对方靠近了一步。
不能落入这个陷阱。
但他也不能完全无视。彻底的沉默,可能会让顾沉岩失去兴趣,或者采取更激进、更不可预测的试探方式。
他需要一种回应。一种既能表明自己收到了信息,并进行了思考,同时又不能认同其核心逻辑,并且再次强调自身立场的回应。
这需要极高的语言技巧和对分寸的精准把握。
他在窗边站了许久,首到雨势渐小。然后,他回到座位,拿出自己的私人手机(与工作完全分离),重新登录了那个社交账号。
他斟酌了每一个用词,回复道:
“感谢顾先生分享。这句话有其道理。阴影与光明本就相依共存,理解一方,确实有助于更全面地认知另一方。正如维护秩序,也需要洞察失序的根源。只是,认知与践行的界限,仍需分明。职责所在,不敢或忘。”
回复中,他承认了“理解”的重要性,但将其限定在“认知”和“洞察”的范畴,是为“维护秩序”服务的工具。他巧妙地将顾沉岩话语中隐含的“超越界限”的诱惑,重新拉回到了“恪守职责”的框架内。最后一句“职责所在,不敢或忘”,更是掷地有声地重申了自己的身份和底线。
点击发送。
信息如同离弦之箭,射入了那片由数据和隐秘意图构成的黑暗之中。
陆长年再次退出账号,清理痕迹。
他知道,这一次的回应,是一场精妙的格挡。他没有后退,也没有冒进,而是在原地稳稳地立住了阵脚。
接下来,就看顾沉岩如何接招了。
是继续用更隐晦的言语试探?还是会有新的动作?
陆长年收拾好东西,锁好办公室门,走入依旧飘着雨丝的夜色中。
冰凉的雨点落在脸上,带来一丝清醒。
它们让他在面对这种精神层面的精密攻防时,能够保持绝对的冷静和清晰的思维,精准地拆解对方的意图,并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回应。
这场无声的博弈,如同这夜雨,看似温和,内里却蕴含着未知的寒意与变数。
他稳步向前,身影融入沉沉的夜幕。内心的警惕与期待,如同黑暗中微微闪烁的磷火,冰冷而持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