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哉小说网

悠哉小说网>三国演义中刘谌是谁 > 第64章 民心所向(第1页)

第64章 民心所向(第1页)

新政推行,己逾数月。那场始于朝堂、席卷蜀汉上下的风暴,其涤荡后的成效,如今正真真切切地体现在这阡陌之间、市井巷陌之中。

成都西郊,农户李老实正蹲在自家的田埂上,粗糙如树皮的手掌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眼前一株株长势喜人的植株。那植株茎秆壮实,叶片宽大肥厚,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。这便是北地王刘谌力排众议,由商队从海外寻回、并由官府督导试种的“新粮”——红薯。

“爹,这玩意儿……真能亩产千斤?”李老实的大儿子,一个精壮的青年,蹲在旁边,语气里仍带着几分难以置信。他从小到大,见的都是稻粟,何曾见过如此怪模怪样却被官府极力推广的作物。

“官府的农丞大人亲自演示的,还能有假?”李老实瞪了儿子一眼,眼中却满是憧憬,“说是耐旱,不挑地,房前屋后、坡地边角都能种。你看这长势,才几个月?等秋收了,咱家这几亩地,再加上坡上那些原本种不了啥的地,收成怕是抵得上往年好几倍!”

他顿了顿,压低声音:“最重要的是,王爷说了,这头三年,种新粮的,赋税再减一成!家里那点余粮,总算能攒下来了……你娘的身子,也该抓几副好药调调了。”

青年不再说话,只是看着那片绿油油的田地,眼神火热。不远处,其他农户也在自家地里忙碌着,偶尔传来几声带着希望的吆喝和笑语。田垄间,依稀可见身穿低级官服的小吏在巡查指导,态度和蔼,再不见往日催税征役时的横眉冷目。吏治清查的风暴,不仅刮走了朝中的蠹虫,也让这最基层的胥吏们,规矩了许多。

一股名为“盼头”的气息,如同这初夏温暖的风,悄然弥漫在田野上空。

成都城内,往日因战备和重税而显得有些沉闷的气氛,也活络了许多。

最大的变化,来自于城门旁的告示墙。以往,这里贴出的多是征兵、加税的布告,围观的百姓往往愁云惨淡,唉声叹气。如今,墙上贴着的是劝课农桑的图解、新式农具的打造方法、以及表彰地方良吏的文书。围观的民众指指点点,议论纷纷,脸上少见愁容,多是好奇与探讨。

“听说了吗?东市张记铁匠铺,接了官府的大单子,正在打造那种新式的曲辕犁,说是省力得很!”

“可不是,王麻子家的小子,前几个月还被征去修葺官道,原以为要白干几个月,没想到官府竟然按日给发了工钱!虽不多,也是个心意啊!”

“唉,要是北地王能早几年主事就好了……”

“嘘!慎言!不过……王爷确是仁德,这日子,总算有点奔头了。”

茶楼酒肆里,说书人的故事也悄然变了风向。从前多是讲昭烈帝创业维艰、武侯鞠躬尽瘁,如今却添了许多新编段子。有的讲述北地王如何在朝堂之上怒斥奸佞,力挽狂澜;有的描绘王爷微服私访,体察民情,智破地方豪强欺压良善的案子。每当说到精彩处,满堂喝彩之声不绝于耳,“北地王”三个字,在这些民间场所,己然成了英明、仁德与希望的象征。

减轻赋税,让民间稍得喘息;吏治初步清明,使得政令通达,少有盘剥;高产作物的推广,更是点燃了人们对未来温饱乃至富裕的渴望。这几剂良药下去,蜀汉这台近乎停转的沉重机器,似乎那锈蚀的齿轮,终于开始艰难却又坚定地,重新发出了吱呀的转动声。

这一日,刘谌在诸葛瞻及一众侍卫的陪同下,轻车简从,巡视成都城防,并顺道体察民情。

他依旧穿着一身玄色常服,并未刻意彰显亲王威仪。然而,当他行走在街市之上时,周围的百姓却渐渐安静下来,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这位年轻的王爷身上。

那目光,不再是过去对天家贵胄单纯的敬畏与疏离,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——有感激,有拥戴,有审视,更有一种近乎于看待自家出色晚辈的亲切与骄傲。

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,在儿子的搀扶下,颤巍巍地走上前,不顾侍卫的阻拦,执意要向刘谌行礼:“王爷……小老儿……替这满城的百姓,谢过王爷活命之恩啊!”声音哽咽,老泪纵横。他的儿子在一旁,也是连连作揖。

刘谌连忙上前一步,亲手扶住老者:“老丈请起,折煞孤了。为君分忧,抚育百姓,本是分内之事。”

“不一样,不一样啊王爷……”老者摇着头,“这日子,是真的见到亮光了。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