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普通电机不同,这个伺服电机的绕组更加精密,磁极分布也更加均匀。
“林厂长,这种电机的製造难度怎么样?”
李明华用放大镜观察著绕组的细节。
“红星,评估伺服电机的仿製可行性。”
“评估完成:伺服电机技术难度中等,主要在於绕组工艺和磁钢材料。国內现有技术基础可以实现仿製,预计技术攻关周期三个月,成功率85%。建议立即启动相关工作。”
下午时分,厂区里响起了下班的铃声。
但三车间里的拆解工作还在继续,几个技术人员围在工作檯旁,专注的研究著每一个细节。
张卫东用游標卡尺测量著电机轴的直径,精確到百分之一毫米。
每一个数据都被仔细记录在本子上,这些参数將成为仿製工作的重要依据。
“直径6。35毫米,长度18。5毫米,轴承採用微型滚珠结构。”
张卫东一边测量一边报数,李明华在旁边快速记录著。
王师傅拿起一块拆下来的电路板,绿色的基板上密密麻麻焊著各种电子元件。
与收音机的电路相比,录音机的电路复杂了许多倍。
“这些集成电路都是进口的。”
王师傅指著电路板上几个黑色的方形晶片。
“国內还生產不了这么复杂的晶片。”
林涛走到电路板旁边,仔细观察著那些集成电路的型號。
ne555、lm358、tl072,每一个型號都代表著不同的功能模块。
“红星,分析这些集成电路的功能和替代方案。”
“分析完成:ne555为定时器晶片,控制录音时长;lm358为运算放大器,负责信號放大;tl072为低噪声运放,用於音频处理。国內可用分立元件实现相同功能,但体积会增大30%。”
夕阳西下,三车间里的工作檯上摆满了拆解下来的零件。
从外壳到內部机械,从电路板到集成电路,一台完整的录音机被分解成了上百个部件。
每一个部件都有详细的测量数据和技术分析,这些资料將成为仿製工作的宝贵財富。
林涛站在工作檯前,看著眼前这些精密的部件。
在1979年的夏天,其中很多技术对於我们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。
但他相信,凭藉著工人师傅们的智慧和努力,一定能够攻克这些技术难关。
“明天开始,咱们先从伺服电机做起。”
林涛对几个技术人员说道。
“三磁头暂时用进口的,等电机技术成熟了再考虑磁头的国產化。”
月亮爬上树梢,三车间里依然灯火通明。
几个年轻的技术员围在工作檯旁,继续研究著那些神秘的部件。
每一次测量,每一次记录,都在为明天的仿製工作做著准备。
晨光透过三车间破旧的钢窗洒进来,在水泥地面上留下斑驳的光影。
林涛站在工作檯前,手里拿著一张设计图纸,上面密密麻麻画著伺服电机的內部结构。
每一根线条都经过精心计算,每一个尺寸都標註得极其精確。
“红星,给出伺服电机的具体製造方案。”
林涛在心里默默询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