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现实中的南锣鼓巷也悄然变化。原先冷清的街面渐渐热闹起来,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,站在“家书墙”前久久驻足。有人默默添上一封新信,有人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,下载那份名为《普通人的一生值得被记住吗》的电子手册。
某日午后,一位戴眼镜的老者拄拐而来,在展柜前站了许久。他掏出一枚褪色徽章,轻轻放在门槛上,转身离去。保安捡起一看,竟是1957年“全国青年建设积极分子”表彰章,背面刻着一行小字:“宁负功名,不负良心。”
大宝得知后,立即将其收入特藏,并在旁边增设说明牌:
>“他曾是时代的宠儿,却选择成为沉默的忏悔者。
>这枚勋章不属于荣耀,属于觉醒。”
五月的风拂过巷口,带来槐花香气。孩子们放学归来,提着新做的灯笼,上面不再只是祖辈的名字,还有他们的语录:
>“外公说,真相比饭重要。”
>“太奶奶说,哭完还得做饭。”
大宝站在门口,望着夕阳洒满青石路,忽然觉得这条巷子像一条血管,正把某种温热的东西输送到这个国家的深处。
夜里,他又一次打开SWQ-1958的上传界面。新消息静静躺着:
>【匿名用户】上传音频《纺车谣》,时长2分秒。
>附言:这是我娘临终前哼的最后一支曲子。她不说往事,可每次听到雨声,就会坐到窗边摇纺车。现在我把声音交出去,愿它不再孤单。
他点击播放。
童声清唱响起,背景隐约有雨滴敲瓦之声。唱到一半,忽然插入一段极轻的对话片段:
>“妈,疼吗?”
>“不疼,孩子。比饿着强。”
大宝闭上眼,任泪水滑落。
他知道,这场战斗远未结束。审查仍在,威胁未消,某些部门已开始起草《民间采编管理条例》,意图将所有口述项目纳入“意识形态安全评估”范畴。
但他也清楚,有些东西已经不可逆转。
当一个母亲的呻吟变成千万人耳机里的旋律,当一段账本残页引发全国网友自发核算三年灾期粮食缺口,当一个小女孩的童谣成为跨世代共鸣的密码??
那么,就算明天“记忆之屋”被查封,它的灵魂早已散入风中,落在每一颗愿意倾听的心上。
第二天清晨,大宝照例开门扫叶。一片梧桐叶飘落肩头,他轻轻拾起,夹进苏婉清那封信的最后一页。
然后,他在展柜新增一条展品:
一只普通的搪瓷杯,杯身印着“先进生产者赠”,底部刻着一行极小的字:“1959。4。5,给不愿低头的人”。
下方说明写道:
>“它曾盛过汗水、泪水,也盛过尊严。
>如今,它只装一句话:
>我们记得,故我们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