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里,学生们组织起“听见计划”,利用课余时间采访祖辈,录制口述史;社区中心开设“记忆课堂”,播放苏婉清的录音片段;甚至连一些退休干部也开始主动提供当年未曾公开的笔记与信件。
然而,风暴也在酝酿。
某天凌晨,SWQ平台遭遇大规模DDoS攻击,主服务器一度瘫痪。技术团队追踪IP发现,攻击源分散在全国多个城市,但指令高度统一,疑似有组织行为。更令人警惕的是,几家原本支持“民间记忆工程”的自媒体账号接连被封,理由均为“传播不实信息”。
大宝知道,触动某些人的神经了。
但他没有退缩。反而在平台首页发布一篇公开信:
>“我们不是在翻旧账,而是在补课。
>一个民族的强大,不在于它有多少辉煌,而在于它能否直面自己的伤痛。
>苏婉清用生命保存真相,我们至少该有勇气听见。
>若因此获罪,我愿承担全部责任。”
信末署名:**南锣鼓巷守灯人**。
奇迹般地,攻击在三天后停止。没有声明,没有解释,就像一阵风吹过便悄然退去。
而真正改变的发生,始于一场意外。
某中学举办“听一段历史”活动时,一名学生回家后问父亲:“爷爷是不是吃过观音土?”父亲震惊之余,首次向家人讲述了自己童年经历:全家五口人饿死四人,他曾靠啃树皮活下来。这段视频被上传网络后引发热议,数万网友留言分享家族记忆。
一夜之间,“寻找你的1958”成为热搜话题。
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翻箱倒柜,找出祖辈留下的日记、信件、粮票、病历单,拍照上传至SWQ平台。有人附言:“这些东西藏了几十年,现在我想让它见见光。”
大宝每天审核数百条投稿,常常看到深夜。有一次,他打开一封匿名邮件,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:一群孩子围坐在土屋前,脸上带着菜色,却努力笑着。背面写着:“1959年冬,李家湾小学合影。我是后排左二,如今唯一活着的。”
他久久无法合眼。
春天再次降临南锣鼓巷。槐树新叶茂盛,“哑巴梅”的蒴果裂开,黑色种子随风飘散。据说,在巷子尽头的老井旁,已有几株幼苗破土而出。
大宝站在院子里,听见隔壁小孩哼唱一首新编的童谣:
>“梅花不开口,心事藏三年。
>风吹一声响,眼泪落满田。
>有人记下来,不怕天遮眼。
>明天太阳升,照亮旧纸篇。”
他笑了笑,走进屋内,打开电脑。
SWQ平台今日新增数据:文本记录873条,音频文件42段,图片资料156幅。系统自动生成年度报告草案,标题为《重生的可能:民间记忆的复苏与扩散》。
他在文末加了一句:
>“她种下的种子,正在长成森林。”
窗外,铜铃轻响,风穿过枝叶,送来远方的消息。somewhere,又一座村庄建起了“记忆角”;somewhere,一位老人拉着孙子的手说:“今天我要讲个故事,关于一个穿蓝布衫的阿姨……”
而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,一朵白色的“哑巴梅”正迎着晨光,缓缓绽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