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金镰开麦浪与跨洲聚丰收
营地的晨光刚把麦穗染成金红,老农夫就握着磨亮的旧镰刀站在田垄头——镰刀木柄上包着层麦秆纤维,是小诺前晚帮着缠的,握在手里不打滑。“试割开始!”他弯腰对着最前排的麦子,刀刃贴紧麦秆根,“唰”地一声,一束金黄的麦穗应声倒下,穗子上的麦粒得没掉一颗。
小诺和念念举着竹篮跑过来,把试割的麦穗小心放进篮里——篮底铺着干麦秆,防止麦粒磕碰。“老农夫,这麦穗比去年的沉!”小诺掂了掂篮子,兴奋地喊,篮子里的地脉感应珠泛着淡绿光,“感应珠说麦粒里的地脉能量很足,磨出来的粉肯定香!”念念则蹲在旁边,用麦秆把试割的麦穗捆成小束,每束都系着红绳:“这是‘开镰束’,要挂在晒谷架上,保佑今天麦收顺利!”
实验室里,苏芮正根据反馈仪的数据调整收割计划——营地麦的能量吸收最均匀,适合先割;海边麦因为水脉能量足,麦粒更沉,建议渔姐的队员用特制的麦筐;冰原麦耐冻,熟得稍晚,雪叔的小队可以先帮营地收割,再回去收自己的麦。“反馈仪显示,今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地脉能量最稳,麦子的含水量刚好,割下来晒半天就能入仓,”苏芮对着通讯器说,屏幕上各据点的同伴都在点头,“我们按‘梯队收割’来,效率最高!”
阿伯这时抱着老队长的旧日记走进来,日记里夹着张老照片——是三十年前老队长和队员在麦收时的合影,照片里的麦浪和现在一样金黄。“老队长当年说,‘麦收不是一个人的活,是所有人的团圆’,”阿伯对着大家笑,“现在他的愿望实现了,你看,雪叔、渔姐他们都来了。”
说话间,远处传来飞船引擎声——雪叔的冰原小队先到了,队员们扛着轻便的割麦机,雪叔手里捧着袋冰原新麦粉:“刚磨的,给你们做麦饼当午饭!”渔姐的巡逻舰也停在了海边,队员们抬着特制的麦筐(筐底垫着海带纤维,防麦粒漏),渔姐还拎着桶鲜鱼:“中午做麦仁鱼羹,给大家补力气!”阿岩的峡谷小队则扛着沙棘木耙子,身后跟着两个捧着沙棘酱的队员:“沙棘酱配麦饼,解腻!我们还带了晒谷用的竹席,比普通席子透气,麦子晒得快!”
南极队员最后到,他们裹着薄外套,手里捧着保温箱,里面是刚收割的南极新麦:“我们的麦虽然少,但也是地脉网的功劳,今天来跟大家一起体验收麦,明年我们也要种大片的麦!”
上午十点,正式开镰——营地的麦田里,金镰挥动,麦浪翻滚,“唰唰”的收割声混着笑声,飘得满营地都是。老农夫带着雪叔的小队在最前排,割麦机“嗡嗡”地跑着,麦秆整齐地倒在田垄上;渔姐的队员负责捆麦,特制的麦筐里很快装满了麦穗;阿岩的队员拿着沙棘木耙子,把散落的麦粒耙到一起;小诺和念念则提着小篮,专捡掉在地上的麦穗,嘴里还哼着《农事谣》:“麦浪摇,镰声响,跨洲同伴聚一场……”
苏芮和阿伯坐在田垄边的树荫下,反馈仪放在旁边,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块麦田的收割进度和麦粒质量。“你看,海边麦的麦粒度比预期高5%,”苏芮指着屏幕,“都是地脉网稳定的功劳,水脉能量刚好,不多不少。”阿伯翻开老队长的日记,在新的一页写下:“金镰开浪,跨洲聚收,地脉护麦熟,情谊伴丰收”,还把南极队员送的新麦压了颗在笔记里。
中午歇工时,大家围坐在晒谷架旁吃午饭——老农夫煮了大锅麦仁粥,加了渔姐的鲜鱼和阿岩的沙棘酱;雪叔烤了冰原麦饼,外脆里软,满是麦香;南极队员则带来了冻浆果,拌在麦粥里,酸甜解腻。“明年我们冰原的麦就能大面积种了,”雪叔咬了口麦饼,笑着说,“到时候请大家去冰原收麦,我给你们煮冰原麦粥!”渔姐也跟着点头:“海边的麦明年要扩种两倍,还要在麦田旁种海带,麦和海一起长,肯定更热闹!”
下午两点,最后一束麦子被割下——营地的麦田空了,只剩下整齐的麦茬,晒谷架上的麦穗堆得像小山,风一吹,麦芒晃出金色的光。大家一起把麦穗摊在竹席上,阳光晒在麦粒上,散发出温暖的麦香。小诺和念念跑着把“开镰束”挂在晒谷架最高处,红绳在风里飘着,像个小小的旗帜。
傍晚,夕阳把晒谷架染成金红,大家坐在麦堆旁拍了张“丰收全家福”——老农夫握着镰刀,雪叔举着冰原麦粉,渔姐拎着鲜鱼,阿岩捧着沙棘酱,南极队员抱着南极新麦,小诺和念念坐在中间,举着刚编的麦穗花环。照片里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,背景是金黄的麦堆和淡蓝的天空。
阿伯掏出老队长的声纹记录仪,按下播放键,沙哑的《农事谣》在暮色里轻轻响:“麦浪摇,地脉绕,守得家园岁岁好……”大家跟着一起唱,歌声里,地脉感应珠泛着淡绿的光,反馈仪的屏幕还亮着,显示着“丰收圆满”的字样。
林野看着身边的同伴,又看了看晒谷架上的麦穗,心里满是踏实——他们不仅完善了地脉网,守护了旧迹,还迎来了跨洲相聚的丰收。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,但只要这份情谊还在,这份对土地的热爱还在,他们就能一首守住这片麦田,守住这个家园,守住一个又一个金黄的丰收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