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房典籍库弥漫着陈旧的纸墨香,混杂着防虫的灵草气息。慕清玄站在书架前,指尖拂过泛黄的书卷,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悸动。这里的典籍比他想象的更多,从基础的《灵草图谱》到进阶的《火候精要》,整整摆满了三面墙,最里面的架子上甚至能看到一些封面古朴的线装书,显然是年代久远的孤本。
"慕清玄,看完记得放回原位。"典籍库的看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修士,正坐在门口的竹椅上闭目养神,声音嘶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。
"弟子明白。"慕清玄轻声应道,拿起最上面的《青风谷丹法总纲》。
老修士没有再说话,只是手指在膝上的念珠上轻轻拨动,每颗珠子都泛着温润的光泽——那是用千年灵木的核心制成的,能安神定魂,显然不是普通修士能拥有的物件。
慕清玄没有过多关注老修士,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典籍上。《青风谷丹法总纲》详细记载了门派传承的炼丹手法,从最基础的五指控火诀到进阶的七十二道炼药工序,图文并茂,解说详尽。
他看得很快,神念如同扫描仪,将书页上的内容尽数存入识海,同时与《炼丹图谱》和《百草辨识篇》进行对照。青风谷的丹法注重"刚猛",讲究以强大的灵力强行驯服药性,与《炼丹图谱》强调的"顺应自然,五行相生"截然不同,却各有精妙之处。
"原来如此。"慕清玄看到关于"凝丹"的章节时,忽然停下了翻页的手指。青风谷的凝丹之法是用灵力强行压缩药汁,虽然速度快,却容易损伤药性;而《炼丹图谱》的方法是用温和的灵力引导药汁自然凝聚,耗时虽长,却能保留全部药效。
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和羊皮纸,将两种方法的优劣一一记下,然后尝试融合两者的长处——先用青风谷的手法快速压缩药汁,再用温养法慢慢修复损伤的药性。
不知不觉间,太阳己经升到了头顶。老修士端起桌上的茶碗喝了一口,瞥了眼仍在埋头记录的慕清玄,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讶异。这外门杂役看典籍的速度快得惊人,而且不是走马观花,而是带着思考在看,桌上的羊皮纸己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。
"小伙子,看得懂吗?"老修士忽然开口。
慕清玄抬起头,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:"略懂一些,还有很多地方不明白。"
"不明白就问。"老修士放下茶碗,指了指自己,"老夫在这典籍库守了三十年,不敢说精通丹道,基础的东西还是懂的。"
"多谢前辈。"慕清玄起身行礼,趁机请教了几个关于火候控制的问题。
老修士的解答深入浅出,不仅解释了青风谷手法的原理,还分享了许多自己的经验之谈,比如如何根据灵草的新鲜度调整火力,如何在阴雨天保持炉温稳定等。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却让慕清玄受益匪浅。
"你父亲是走方郎中?"老修士听完他的"来历",若有所思地问。
"是。"慕清玄点头。
"难怪。"老修士笑了笑,"你对药性的理解,带着些民间炼药的影子,注重实效,不尚虚功。"他指了指书架最上层,"那里有几本《民间草方汇编》,或许对你有用。"
慕清玄心中一喜,连忙取来翻阅。果然如老修士所说,这些汇编里记载了许多偏方,虽然看似粗糙,却蕴含着朴素的智慧,比如用蜂蜜调和燥性灵草,用米酒加速药性融合等,与《百草辨识篇》中的某些记载不谋而合。
接下来的日子,慕清玄形成了规律的作息:清晨在晒药场分拣灵草,上午和下午在典籍库研读,傍晚回杂役房炼丹实践,深夜则运转《凝神诀》提升神念与修为。
他的变化很快引起了外门弟子的注意。起初还有人想像以前那样欺负他,比如故意打翻他的灵草筐,或者在他去杂役房的路上设置障碍。
但第一次有人将灵草倒在地上时,慕清玄只是平静地看着对方,然后用神念操控着散落的灵草自动飞回筐中,动作行云流水,没有丝毫滞涩。那名弟子吓得脸色发白,再也不敢找他麻烦——能仅凭神念操控物体,至少是炼气五层的修为,而且神念强度远超同阶。
第二次有人在路上下绊子时,刚伸出脚就感觉腿肚子一麻,自己绊倒在地,摔了个狗吃屎。周围的弟子都没看清发生了什么,只当是他自己不小心,只有慕清玄知道,是他用一丝微弱的木行灵力刺激了对方的腿筋。
几次之后,外门弟子们再也不敢招惹慕清玄。他们发现这个沉默寡言的杂役不仅实力深不可测,还得到了吴为管事的默许——每天都能进出丹房典籍库,甚至偶尔能得到老修士的指点。
"听说了吗?慕清玄能看懂《青风谷丹法总纲》呢!"
"何止啊,我昨天看到吴管事向他请教炼药的问题!"
"他该不会是廖清华长老暗中培养的弟子吧?"
流言蜚语渐渐变成了敬畏与疏远。慕清玄走在丹房或杂役房时,周围的弟子都会主动让开道路,眼神里带着好奇与忌惮,再没人敢说一句不敬的话。
这种变化让慕清玄省了不少麻烦,能更专注地提升自己。在典籍库的帮助下,他对灵草药性的理解日益深刻。比如他发现赤焰草的根须虽然火力较弱,却蕴含一丝木行生机,加入聚气丹中能中和燥性;凝露花的花蜜不仅能调和水火,还能增强丹药的稳定性,让储存时间延长三倍。
他将这些发现融入炼丹实践中,炼出的聚气丹品质越来越高。中品丹药的比例从最初的十分之一提升到了三分之一,而且丹体内部的五行纹路愈发清晰,形成了完美的循环,药效比普通中品聚气丹高出五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