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系的确认,如同在陈序和何璐之间拉开了一道柔软的帷幕,隔绝了外界的不确定性,营造出一个温暖而明亮的二人世界。初始的恋爱时光,确实如同陈序模型中所推演的那般,充满了令人舒适的甜蜜。
何璐将她在工作中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,完美地运用到了对陈序的照顾上。他的书房总是被整理得井井有条,需要的资料会在他开口前就摆在手边;他偏好的咖啡浓度、茶水温感,她掌握得恰到好处;甚至他因长时间伏案工作而略显僵硬的肩颈,也会在她力度适中的按摩下得到舒缓。她记得他所有不经意间提过的小事,并用行动默默践行。
更重要的是她那全然的信任与毫无保留的崇拜。无论陈序提出什么观点,做出什么决定,何璐的眼神里永远闪烁着认同与欣赏的光芒。她仿佛是他最忠实的信徒,无条件地接纳他的一切。在这种全然接纳的氛围里,陈序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、无需刻意经营、无需计算付出的轻松。他不必像面对沈冰那样小心翼翼地去破冰,也不必像与苏芮周旋那样时刻紧绷着神经。
何璐就像他依据理论精心雕琢出的、最符合他当下需求的“作品”:她具备独立的专业能力,能在工作上给予他有力的支持;而在情感上,她则呈现出一种柔顺的依赖,满足了他对被仰望、被全然拥有的需求。她全身心地爱着他,这种爱纯粹而热烈,不带任何杂质。
陈序安然享受着这一切。他如同一个成功的收藏家,欣赏着自己费心获得的珍宝,满足于它的完美无瑕与完全归属。
然而,人终究不是静态的模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种极其细微的、最初难以察觉的不对劲感,开始如同水底的暗流,在陈序心湖深处悄然涌动。
这种关系……太过于顺畅了。
顺畅得像一条笔首平坦、毫无起伏的康庄大道,两旁风景固然优美,却缺乏令人心跳加速的险峻与未知。一切都按照他预设的轨迹运行,何璐的反应、情感的升温节奏,甚至偶尔的小情绪,都在他模型的预测范围之内。
他偶尔,真的只是偶尔,在深夜独处,或者看到某个与苏芮相关的模糊信息时,脑海中会不受控制地闪过一些碎片——那些与苏芮交锋时电光火石的瞬间,那些言语机锋下的危险诱惑,那些被对方同样锐利的目光剖析、甚至逼至墙角时带来的、混合着愤怒与极致兴奋的战栗。
那是一种智力上的巅峰对决,是两个对等灵魂在迷宫中互相追逐、彼此映照的极致。
而与何璐在一起……
他像是在永远地俯视。
他抛出观点,她接收、理解、崇拜。
他做出决定,她支持、执行、赞叹。
他流露疲惫,她心疼、安慰、守护。
他永远在给予,她永远在接收。他像是站在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上,接受着台下唯一观众永不间断的、热烈的掌声。起初,这让他志得意满。但久而久之,他感到一种莫名的……疲惫,以及一丝深藏的不满足。
他渴望被“看见”,不是被崇拜的目光看见,而是被另一双同样深邃、能够洞察他伪装、甚至能挑战他固有认知的眼睛看见。他渴望“碰撞”,不是一方顺从的依附,而是两个独立意志在思想领域的激烈交锋,是那种能激发他更多灵感与思考的、势均力敌的共鸣。
一次周末的午后,阳光透过落地窗洒满客厅。两人窝在沙发里,陈序随手拿起一本搁在茶几上的社会心理学著作,翻到其中关于“认知失调与自我合理化”的经典悖论案例。他心血来潮,想与何璐探讨一下。
他详细阐述了案例中个体在面临信念与行为矛盾时,如何倾向于扭曲认知以减少心理不适的现象,并引申到现代人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茧房与自我强化。
“你觉得,”他放下书,看向依偎在他身边的何璐,“在这种近乎本能的自我辩护机制面前,所谓的理性与客观,其界限究竟在哪里?我们是否有可能真正跳出自身的认知框架?”
何璐听得很认真,秀气的眉毛微微蹙起,努力地思考着。她尝试着结合自己观察到的一些团队现象来理解,也提出了一两个问题。但陈序能感觉到,她的思考更多是沿着他铺设的轨道行进,是在努力理解并跟上他的思路,而非提出截然不同的、可能颠覆他预设的视角。
最终,她仰起脸,眼中带着恍然和更深的钦佩,轻声说:“这个悖论真的太深刻了……你能把这么复杂的理论讲得这么清晰,而且联想到现实中的现象,真的好厉害。”
她的语气真诚,充满了对他学识的崇拜。
然而,就在她话音落下的那一刻,陈序心中清晰地掠过一丝极淡的、却无法忽视的……失落。
那并非对何璐的不满,她己经做得足够好,甚至超出了绝大多数伴侣的理解与陪伴。那是一种……对于预期完美实现的某种幻灭感。
他得到了他想要的——全然的崇拜、无条件的支持、一个符合他所有设定的“理想伴侣”。可为什么,当这一切触手可及,当成功的攻略己然结出硕果时,带来的满足感,竟如此短暂,甚至……如此苍白?
那渴望被真正“碰撞”、被深刻“看见”的空洞,并未被这甜蜜的假象填满,反而在这片过于平坦的情感荒漠中,显得愈发清晰和刺眼。
他伸出手,温柔地揉了揉何璐的头发,像安抚一只乖巧的猫。
“你理解得很快。”他微笑着说,语气无可挑剔。
何璐满足地靠回他肩上,脸上洋溢着被夸奖的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