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本掉落在地的相册和那片枯萎的花瓣,像两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,在陈序内心掀起了毁灭性的漩涡。乌托邦的幻象碎裂后,露出的不是平静的现实,而是更加狰狞的内心地狱。
双重的背叛感如同附骨之疽,日夜啃噬着他。他无法面对艾米,却又无法忍受失去刚刚触摸到的那点“真实”连接。巨大的痛苦催生了一种扭曲的、近乎癫狂的念头:
他必须“真正”得到艾米!
不是作为林晚的替身,而是作为艾米本身。他偏执地认为,只有让艾米“属于”他,才能证明他摆脱了林晚的阴影,才能洗刷他动机不纯的罪孽,才能将这段建立在虚假前提上的关系,强行扭转为一个“真实”的结果。
这不再是单纯的吸引或喜欢,而变成了一种证明自我、救赎自我的疯狂需求。
在这种扭曲心态的驱动下,他那套本以为己被“感受”瓦解的模型思维,如同垂死挣扎的恶魔,发起了最后一次,也是最猛烈的一次反扑。
他重新坐到了电脑前,双眼布满了血丝,脸上是一种混合着痛苦、偏执和一种不正常亢奋的神情。他打开了那个几乎被他遗忘的【AM_自由捕捉计划】,但这一次,他不是为了修改,而是为了终结。
他要制定一个终极的、完美的“攻略”,为这段混乱的关系,强行画上一个他所能控制的句号。
他将这个新计划命名为:
【终局方案:真实之锚】
命名本身就暴露了他的意图——他渴望用一个精心设计的事件,像抛下铁锚一样,将艾米这艘自由漂泊的船,牢牢固定在他定义的“真实”港湾里。
他开始以前所未有的专注和冷酷,设计这个“告白”场景。这不再是小打小闹的“偶遇”或“共同冒险”,而是一场动用了他全部智识和资源的、宏大的“情感工程”。
地点选择:他否决了常规的浪漫场所。基于对艾米“追求极致体验与真实”的分析,他将地点定在了城市边缘一座废弃的天文台观测圆顶。那里地势高旷,视野绝佳,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灯火,同时又充满了荒废、寂寥与超越日常的诗意,完美契合艾米的审美。
时间设定:选在《瞬间的永恒悖论》展览成功开幕后的夜晚。利用项目成功的成就感和情绪高点作为铺垫。
环境营造:他计划提前潜入,进行极其精密的布置。清理出安全的区域,在圆顶中央铺设柔软的旧地毯,用便携式蓄电池和精心挑选的滤光片,制造出如同星云般变幻的微弱光源。他甚至计算了当晚的月相和可见星辰,准备了一台高倍度的天文望远镜,对准某个具有特殊寓意(他自行赋予的)的双星系统。
核心道具:不是昂贵的珠宝或俗气的鲜花。他准备了一件看似普通,却蕴含“深意”的礼物——一块来自废弃动物园、被他仔细清理打磨过的、带有天然锈蚀纹理的铁片。他将其镶嵌在一个简易的底座上,命名为《自由的锈蚀与新生》,试图以此象征他们关系的“过去”与“未来”。(他完全忽略了这行为本身何其刻意和矫饰)。
话语设计:他摒弃了所有华丽的辞藻。他准备的开场白是:“艾米,我尝试过用所有模型和理论去理解你,但都失败了。首到我放弃理解,只是感受。这片锈迹,像我们开始的荒诞;但此刻站在这里,看着比灯火更遥远的星光,我只想问你,能否让这种荒诞,继续下去?”他反复推敲这段话,力求在“坦诚”(提及模型)与“感性”(强调感受)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,营造一种“历经迷茫后的顿悟与真诚”效果。
应急预案:他甚至考虑了艾米可能的各种反应(惊讶、沉默、质疑、拒绝),并准备了相应的应对话术和微表情管理方案,确保无论何种情况,他都能“体面”且“有力地”将对话引向预设的方向。
这个【终局方案:真实之锚】计划,详尽、周密、几乎考虑到了所有物理和逻辑上的变量。它像一件冰冷而华丽的武器,凝聚了陈序在情感领域所有的“技艺”巅峰。
他看着屏幕上这份完美的计划,苍白的脸上泛起一种病态的红晕。他感到一种熟悉的、掌控一切的幻觉再次回归。只要按照这个剧本执行,他就能一举扫清林晚的阴影,真正“赢得”艾米,为他这段混乱不堪的情感历程,强行缔造一个“圆满”的结局。
他完全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:真正的“真实”与“连接”,从来无法通过任何精密的“攻略”来创造或固化。
他将自己对救赎的渴望,扭曲成了对另一个独立个体的“捕获”。他用最极致的算计,去追求一个反算计的纯粹结果。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、注定破灭的悖论。
这最后一次的模型挣扎,与其说是为了爱,不如说是陈序对自身失控恐惧的疯狂反抗。他无法忍受内心的混乱与不确定,他迫切地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,一个可以让他从自我谴责和情感漩涡中解脱出来的“结果”。
哪怕这个结果,是建立在更大的虚假之上。
他关闭文档,深吸一口气,眼神变得决绝而空洞。
他准备好了工具,查好了路线,背熟了台词。
他即将踏上他自认为的“终极战场”,去执行这场他人生中最盛大、也最可悲的“情感诈骗”。他不知道的是,他精心准备的这场演出,终将指向一个他完全无法预料,也根本无法控制的结局。而他所追求的“真实之锚”,最终锚住的,只会是他自己那无法摆脱的、名为“旧我”的囚笼。